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近代日本中小城市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15-04-21 22:36:4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北京希埃希建筑设计院 孙奇昌 金鑫 

6d2411d178accf2478f89f915658f5c5.jpg

  日本,一个岛国,从明治维新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日本的中小城市发展创造了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透过日本的中小城市发展历程,我们中国又可以学到什么?这一问题值得深究,本文只做浅谈以抛砖引玉。

  日本是与中国衣衫带水的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崛起都绕不开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其城市发展及经济实力自然非同一般,其城市发展历程更是与一般的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与日本在19世纪都受到了欧美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而日本却在列强的坚船大炮下,打开国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上了强兵富国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受到诸多限制,但是日本仅用30年的时间又一次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创造了世界历史篇章中又一个奇迹,被西方国家视作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典范。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大萧条之中,至今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本文研究日本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历程,发掘日本城市和经济发展及衰落的原因,以此为中国的城市和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中国城市与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文化传统、生活习惯都极为近似,其城市和经济模式与发展历程都值得中国借鉴。

  任何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它的特点都会遗留下来。任何国家、地区,不管在什么时代,城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经常是受前一个时代,或者是邻近区域强大的文化、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的影响而形成的。特别是“中小”城市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更加显著。大城市也一样,只是大城市中,因为各种各样的要素“混杂”在一起,所以我们不太容易认可它的特征,特别是形成过程中的痕迹。

  城市是村落或田园聚落的对称。城市在狭小的地域上集中了大量的非第一产业人口,居民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城市是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的中心。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但是它又是一个地域的实体,成立于一定的地域上,为地域的一个点(或中心),所以地域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横松宗治先生所著的《日本中小城市形成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结论:社会经济条件是对城市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这种因素的作用下,还存在着不同的影响点:

  1.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城市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从奴隶社会开始形成的(当然也有些地区到封建社会才有城市的出现)。因此,城市不是产生于一切社会阶段而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阶段中。只是由于生产发展了,生产者生产的东西自食而有余,可以供给别人食用,因此出现了剥削者,剥削者有可能不劳动而群集于城市中;同时由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可以脱离广大土地而集中于城市生产,而生产者也有多余的物品需要互相交换时,才有了城市形成的必要物质基础。

  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该时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所以我们对“城市”的含义必须根据各个时代生产方式的特点,即生产的特点来理解。由于每个时代和社会的生产方式不同,每个时代和社会的城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性质和作用。不同社会不仅城市形成的条件不同,城市的规模、内部结构、城市布局也都不同,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发展、运输状况以及社会需要决定的。

  古代的城市发源于世界文明发祥地。最早的城市雏型可以说是耕地城市,在城垣之内,耕地牧场并存,而它们往往超过宅地和家屋的面积。如我国发掘出的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殷代城市遗迹,埃及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都卡芬遗迹,均有简单的围壁,内部为简略宅地及大片耕地。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有可能建造大城市,于是城市的规模和布局逐渐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的形成、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对某些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巴西1889年成立共和国时,宪法规定要在戈亚斯州建首都,1956年才开工在荒无人烟之地建立首都巴西利亚,1957年时巴西利亚人口仅1.2万人,1960年国家机关正式迁入,使人口增到14万,1980年人口跃增到41万。

  我国海南省的通什镇,解放前还是一片高山密林,山谷中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稀少。解放初该地也仅有几间茅草房。1953年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决定迁往此地后,人口迅速增加,现在城区人口已达3.4万,加郊区人口已达4.3万。

  3.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交通是地区联系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重要城市皆为交通枢纽,并以交通网与腹地联系。

  交通建设可促使某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例如二连浩特,原为一个荒村,建国后由于北京至乌兰巴托铁路的建设,使它成为中蒙边界的重镇,并设市制,现在人口已达7万人。

  再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与墨西哥接境处有一条90号公路,未建公路前只有铁路,自建设公路后铁路运输的作用日益衰退。格朗特里18世纪末曾是一个铁路运输基地,人口曾经达到3000人。随着公路建设,铁路运输受到严重打击,1950年人口降至400人,到1980年仅剩40人了。

  4.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活动往往也能促使城市形成和发展。例如,宗教活动使世界形成许多宗教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成田(日本)、伊斯坦布尔、布达加雅(印度)等等。

  教育科技也可以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普林斯顿,比利时的卢旺等均为著名的大学城。日本的筑波,苏联的普希诺,美国的硅谷,法国的南法兰西岛科学城等均为世界著名的科技城。

  历史古迹、旅游胜地等都可以促进城市形成和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中小城市几大特征

  第一点,它在大城市周围,地理相近,而且有相当的体量,足够多的依托资源。

  第二点,产业兴城,人口造势。就是先形成产业,有了人口,有了需求,有了市场,才有了城市,而不是相反,先造城再寻求它的招商引资和整个区域的繁荣,结果就是造成了空城,造成了鬼城。我们中国人老话说“筑巢引凤”,但是在造城的环节上真是应该好好体会一下“凤聚巢成”的故事。

  第三点,产业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齐头并进。产业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我们不能把落后的产能转移到中部或者西部,这里有个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政府的引导要体现在产业传导上,产业传导和产业转移是两个概念,产业转移是一种完全的市场化行为,而产业的传导是有政府的引导在内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它们的乡镇、村落和城市的区别已经基本消失,这种二元结构解决非常值得研究。

  第四点,大城市的产业形成龙头,周边的区域城市形成龙尾,他们之间有密切的产业协同,上下游互动的关系。

  第五点,区域城市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变成市民的问题,这是双居民主体,小城市建设有局限性,给农民建设的城镇,实际上从规划水平到整体开发运营的能力和水准都不够高,不够好。

  第六点,结合自己区域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文脉,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这种产品和中心城市的产品形成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各自分工明确的产业集权板块。这样的产业就叫区域城市,既具有大城市的硬件规划水准,又具备大城市所不具备的交通、空气质量以及房价等等。

  所以我们设想,如果这是将来在中小城市发展上引进的概念,可能会换一种新的思维和新的推进方式,不要再一厢情愿地“筑巢引凤”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没有人走的地方,又何必再去修路呢?—— 笔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