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传统开发区亟待转型升级
时间:2015-04-21 19:27:4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鲍 克 

ab2b8d7d81a2ff2159e86ed98dbf18d3.jpg

人物简介:经济学博士,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北京中关村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学术专长:产业经济学

  提问1:近期病逝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主导成立的裕廊工业园是亚洲最早的开发区之一。我国的开发区虽起步稍晚,但也已走过31年的历程,开发区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和城市化建设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鲍克:中国的开发区模式是从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园引入的,从1984年开发区创始到现在的31年时间里,开发区模式使中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快速步入城市化轨道,取得了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以往,“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是很多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回顾过去的30多年,我们的城市化建设过程其实也是围绕开发区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必然涉及到产业的布局,而开发区就是产业的核心,有产业就会有就业、居住,而有了人气才会有税收的增长、服务业的出现、房地产业的发展、土地财政的增加,这些都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围绕着一个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会发展出以该开发区为中心的一座小型城市,开发区经济在过去基本可以看作是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器。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个个开发区变成一个个城市产业内核,这曾经是城市化也是开发区最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如果反过来先有土地政策、房地产业再去发展产业、发展开发区,恐怕就无法出现上述的聚集过程。

  提问2:在我国整体经济面临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开发区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鲍克:开发区的第一次转型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开始的,这一时期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开发区审批解禁,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开发区的大规模复制;二是增值税的返还政策结束,土地财政起步;三是我国成功入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开始融合。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的城镇化过程已经相对平稳,这又使开发区面临了一次新的转型。城镇化建设背后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既包括城市的发展,也涉及到诸如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区域经济等领域。同时我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转型,这些都是我们以往没有经历过的,因此我们的很多领域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开发区是产业的载体,其主体是进驻开发区的企业,但现在开发区越来越多、越做越大,企业却越来越少。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年轻人鲜有创业的打算,因此新增企业数量不足,即使有新增的企业也大多活力不足;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一些外资、民营资本亦在不断向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转移;中国的企业家们则在忙着移民,不再做企业新增。因此开发区的活力大为减弱,现在面临“载体过剩,主体缺乏”的局面,这样的情况我们第一次遇到,和30年前恰恰相反。

  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我们建设了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乃至基层的乡镇都办起了开发园区,开发区如此众多,其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是竞争问题,地方政府举债建立了开发区,但整理出了新园区却发现并没有需求,于是政府把大量资源向开发区倾斜,大量的招商引资造成“捡到篮子都是菜”,各地之间互相争项目、拼优惠条件、甚至倒贴,这都是隐患。其次是政府主导过多的问题,作为经营主体,开发区往往以公司的形式出现,但它既是公司又是政府和事业单位,这种三位一体的形式是一种独创。开发区的指导方针是“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当市场运营能力不足时,公共政策倾斜所产生的土地和政策红利必然能够吸引企业,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第三是培育企业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发区是载体,企业和人才是主体,一个没有人气的开发区是无法发展的,但靠简单的招商并不能完全实现人气的旺盛,只有靠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企业,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繁荣,希望在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引导下,能出现大量的新生企业。但在目前情况下,开发区表现出的往往不是培育企业的能力,而是转移和吸纳企业的能力,如果不培育新的企业主体,只能造成企业向临近更成熟、综合要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开发区靠拢。对于开发区而言,如果还沿用前30年的发展模式,那么它的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区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提问3:您认为开发区的转型升级该如何进行?

  鲍克:开发区的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会涉及多方面问题,不可能轻易实现。作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该是减弱政府主导,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走市场化道路,形成一批现代公司制的开发区专业运营商。开发区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带着许多非市场化的东西,虽然在建设之初,开发区需要政府的扶持,但当开发区建设由政府主导时,就出现了争抢政策红利、开发区越办越多、范围规划越做越大、宏观上出现资源的错配以及浪费等问题,这些由于公共政策和体制原因而造就的问题也预示着开发区的转型必须要有铁腕。

  开发区要持续存在,不可能永远是空间地域的扩张,而应考虑如何进行产城融合。产城融合也是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开发区的发展必须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目前,很多开发区都是只有产业的“工业孤岛”,甚至只见工厂不见住区、城镇,这与公共服务跟不上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产业的发展。因此,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城市服务功能,提供安居基础保障,都能够实现开发区与城市、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而无论开发区如何转型,其发展都必须是有机的,须将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将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将同质竞争转变为差异化发展、将硬环境见长转变为软环境取胜。

  提问4:您认为开发区转型如何对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新布局?

  鲍克:在众多区域发展战略中,我认为首要的是“一带一路”政策。“一带一路”战略提倡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但走出去需要有载体,从而使“中国制造”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发区正是产业和企业群走出去的载体。在开发区发展上,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那么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开发区作为重要的实现抓手,必将在产融结合、区域和企业的结合、承载产业群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南美、西亚等地区,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布局园区出口,在这一过程中,开发区和当地的城市结合,营造一个独特的企业发展环境,这对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会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