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近期,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接受媒体专访,认为当前房地产硬着陆警报已解除,中国式金融危机警报也已经解除,但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依然存在较大风险,甚至还有二次探底的可能,只有打造新的制度平台、塑造新的增长机制,寻找到新的增长力量,才能在新常态下成就新作为。
中国经济有可能二次探底
谈及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赵晓说,总体来说,当前中国经济并不稳定,还处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甚至有可能会二次探底。在新常态下,我们要做好经济增速还会下降的准备。
赵晓指出,自2008年探底之后,中国经济再次出现效率降低、活力衰减、增速放缓等特征,这可以被认为是正在走向二次探底。此次探底的根本原因还在于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国家推出了“4万亿救市”的货币刺激政策。当救市能量释放完毕,当经济再次面临下行压力时,人们知道不能再用货币刺激的老办法,但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经济会继续下行。
被问及“下滑到哪里才是底”时,赵晓回答,如果查询中国经济季度增速数据会发现,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增速先快速下降,之后进入缓慢下降状态。2012年中国GDP增长7.8%,2013年下降到7.7%,到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7.4%。最新的东亚太平洋(601099,股吧)经济报告预测,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会放缓到7.2%,2016年放缓到7.1%。“至于底在哪里,底部会运行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
一个经济体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一种正常现象。赵晓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还会下行。他指出,来自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有接近30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16740美元时(以2005年不变国际价格计算),高增长时代趋于终结,这30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GDP增长率才会出现明显下行。但2013年中国人均GDP只有6995美元,此时经济就出现明显下行只能说“换挡有点早”。
寻找“全要素生产率红利”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经济提前“换挡”?赵晓分析,过去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口、出口、楼市这三大红利。而这三大红利,又主要是靠资本的投入强力推动才形成的。但当前,这三大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出口发动机的持久力也在下降,而楼市还在高位震荡中。由于原有的红利在消失,而新的发动机又没形成,所以当前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怎样才能找到新的红利?赵晓认为,当资本、劳动力不能再为经济增长带来动力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也被称为技术进步率)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创新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唯一黄金动力。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创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创新,二是企业创新。简单来说,是要通过机制改革倒逼政府打造新的制度平台,通过市场倒逼让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赵晓指出,在2015年,政府应在三个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一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改革,国企做大做强应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的目的;二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应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三是金融改革。在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大额存单后,应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同时继续放松存贷比限制和信贷规模控制。综合来说,政府应通过减政放权等手段达到“降成本、增活力”的目的。改革看起来很复杂,但最核心的就是这六个字。
在赵晓看来,这六个字对企业的改革同样适用,而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强活力。“这六个字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到也很难。“比如,人人都说要有互联网思维,可是有多少企业能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有多少企业能提供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再比如,人人都知道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可为什么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在能源开采方面有新的突破?对企业家来说,改革是知易行难,只有重新认识企业家的角色,尊重科学,尊重消费者,而不是靠投机取巧甚至靠山寨伪冒产品来赚钱,更不能造假。
湖北应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潜力
针对处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赵晓就发展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晓说,近年来湖北省发展得不错,武汉与上海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对于区域经济的未来,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能不能率先找到新增长点。能否通过制度创新把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当别的地区都在通过改革“降成本、增活力”时,湖北省能否更加有紧迫感?比如,湖北省可借申报自贸区的契机,通过自贸区改革倒逼政务改革,通过设置负面清单让政务更高效廉洁。
再比如,国务院下文要治理地方债,湖北治理地方债方面的创新能否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化危为机,把治理地方债转化为地区发展的动力?还有,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能否发挥好自身的高教优势和科技优势让民营经济更有活力?总之,当前的中国既有危,也有机,就看谁有能力化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