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央行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9%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度下降6.9个百分点,44%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4.1%的居民认为“令人满意”。对下季度房价,52.9%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分别有15.6%和17.8%的居民预期“上调”、“下降”,13.7%的居民预期“看不准”。(3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这篇报道的标题是《44%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意在凸显逾四成调查对象满意房价的调查结论,与舆论场中的一般共识(房价过高、难以忍受)不相吻合。实际上,央行报告也写得清清楚楚,有过半的调查对象认定房价太高。逾四成调查对象认为房价“可以接受”,在逻辑上也不是说不通,拥有二套乃至多套房产的居民当然倾向于目前的房价水平稳定,还盼望有继续增长的空间。这部分个体在居民中所占比重,很可能达不到总数的四成,但如果将抽样范畴缩小到央行选定的400家银行网点,这些网点的储户中符合条件(二套或多套房产)的比重或许就高于四成。
央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的真正问题在于,这项旨在反映储户对经济运行及个人资产、消费的预期判断的调查,样本较少,分析方式的科学性也值得商榷,使其调查得出的分析结论的概括性、准确性生疑。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官网介绍,央行1999年建立了季度调查制度,每季在全国50个(大、中、小)调查城市、400个银行网点各随机抽取50名,调查对象总计20000名。
我国不同省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仅选取50个调查城市,样本数量较少。而在每个被调查城市中,仅有平均8个用来收取受调查储户的银行网点,覆盖面也相当有限。很多银行网点分别承揽机关、外企、国企、私企等不同单位的工资代发、对公账目办理等业务,并因此“近水楼台”分别将这些单位职工发展个人储蓄、理财投资客户,再加上不同网点毗邻商业区、社区住户的收入和财产情况差异,这意味着,不同银行网点的储户构成的差异性完全可能相当悬殊。寥寥几个网点的客户受调查情况,无从推导出所在地所有储户的经济形势、资产判断观点。
查询央行调查统计司官网上的今年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原文,可以发现,央行并未对分别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调查城市进行区分,而是将来自所有调查城市的受调查储户的人数、不同问题各类选项选中者等进行简单相加。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房产存量要远远大于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同样的交易频率会得出不同的交易数额;并且,特大城市、大城市房价走向对整个市场的投资信心有更直观影响。比如,北京房价均价每一千元的波动,对市场信心的影响要远远超出周边河北诸市房价更大幅度的波动。央行调查没有考虑到不同规模城市房产存量、交易总量及对全国市场信息影响情况的差异,没有分别设定权重,将储户判断简单分类相加,由此得出的多项信心系数,不甚严谨。
此外,央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选择的调查对象都是银行储户,但调查报告的多处表述中却直接将之替换为“居民”,这种处置方式显然不严谨。我们无法获知央行开展这项调查,选择的时段是工作日、节假日还是兼而有之,如果调查都在工作日进行,就刨除了资产水平有限、不太满意房价的大批上班族,这种时候去银行办理业务的个人客户显然拥有更多的资产和闲暇——这就更容易解释为什么会有多达44%的调查对象对房价感到“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