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一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去年石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81.3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全省第一
王亮在市十三届人大会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市人民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改革开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经济运行 民营经济增加值全省第一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100亿元,增长8%,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81.3亿元,可比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3.5亿元,可比增长13%,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76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24亿元,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147亿美元,增长5%。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3400亿元,增长8.5%,全省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422元、11123元,增长8.5%和10.5%。
关键词:结构调整 电商交易额达到2400亿元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全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到889个,光谷一期等145个攻坚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0%。中博新能源汽车、三元工业园等51个新开工项目加快建设,石炼化800万吨油品升级改造、常山生化肝素钠、君乐宝婴幼儿配方奶粉等48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实施技改项目1600项,完成技改投资1536亿元,增长21%;新增入统工业企业2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72亿元、利润达到746亿元,分别增长8%和11%。坚持“无中生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列入国家高端生物医药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中航通用飞机、格力电器等143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提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10亿元,增长13%。
服务业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216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成功列入国家电商与物流快递业协调发展试点城市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计划,商务云数据中心建成投用,电商交易额达到2400亿元,增长25%。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获得丰收,肉、蛋、奶和蔬菜、果品产量全省领先。家庭农场由54家增加到77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2万家。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
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措施,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2万户,增长44%;新登记注册资本1538.6亿元,增长165.2%。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353亿元;新增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30家、境外投资企业27家,超千万美元进出口企业达到92家。
科技大市场建成投用,与中国技术交易所等15家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合作,中德医疗器械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中欧联合实验室获得中国、美国、加拿大检测体系认证。科技中心等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9家,孵化器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667家。由我市发起和组织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正式成立,北大、清华、中科院等242家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入。成功签署与中关村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协议。
关键词:城市建设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3%
强力推进大省省会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3%。省会发展空间实现大拓展。顺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城区面积由468平方公里扩展到2206平方公里。石济客专正式启动,京港澳高速改扩建竣工通车,京昆石太高速、南绕城高速顺利推进;太行大街、新城大道建成通车,把“一河两岸”连为一体。
城市载体功能不断提升。正定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新客站东广场建成投用;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55个工点全部开工,14个地铁站主体封顶;新胜利大街、方北路和裕翔街等城市路网建设改造整体加快。竣工热源项目80个,新增供热面积963万平方米。实施石津干渠沿线雨污导排工程,完成主城区4条路段雨污分流改造。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全线通水。对槐安路、裕华路、体育大街等主路主街进行了景观整治,改善提升老旧小区279个、小街巷100条,新建提升绿地710公顷。
新区建设步伐加快。河北奥体中心、石家庄报业传媒大厦等24个功能性项目建设全面展开,湖南大道、天祥街等6条道路建成通车。正定古城墙保护、周汉河综合整治、月城、瓮城修复等十大工程60个项目顺利实施。
县城建设力度加大。改造提升迎宾路101公里、标志性街道46公里,拆除违章建筑420万平方米,县城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0%。新增公共绿地741.6公顷,鹿泉、高邑通过国家级园林县城初评,井陉通过省级园林县城复查,新乐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高邑、元氏获省人居环境进步奖。
关键词:生态环境 提前一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大气质量明显好转。市财政投入资金15.8亿元,综合实施压煤、抑尘、控车、迁企等六大举措,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14天,比上年增加71天,优良率提高19.5个百分点,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比上年减少51天,下降14个百分点,六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全面下降。率先在全省完成污染物来源解析。压减燃煤700万吨、钢铁产能112万吨、水泥产能1850万吨,提前3年完成水泥过剩产能压减任务。市内所有工地开展绿色施工。淘汰黄标车8.07万辆。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华旭药业、永通化工等4家企业完成搬迁,石钢搬迁至井陉矿区工作正式启动。
生态修复力度加大。完成水污染治理项目469项,滹沱河整治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汪&洋沟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工,洨河出市断面水质稳定达到省考核要求;建立黄壁庄水库上游水源联动预警机制,拆除岗南水库周边违章建筑2万平方米。完成造林62万亩,超出目标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
环境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114家国省控重点企业全部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实行县、乡、村三级环保网格化管理,关停环保违法企业230家,立案查处各类污染环境案件521起。
关键词:民生保障 民生支出达到447.4亿元
全年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447.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保持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由1655元提高到1844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0万元。对市内区60周岁以上困难老人和90岁以上高龄老人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开工建设保障房2.7万套,竣工2.48万套,分配入住2.06万套。对267个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5.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750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深入实施,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贴专项经费,累计发放2061.4万元,资助学生29446人次。霞光大剧院主体竣工,丝弦剧场投入使用,51个社区文化中心提档升级。
全市31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市一院中心院区综合病房楼、市四院新院区、市五院应急救援综合楼等优质卫生资源倍增工程加快推进。新农合筹资标准由340元提高到390元,参合率达到98.4%。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连续五次入选全国幸福城市前十名,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