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05 12:07:0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易艳刚
只要方向正确、方法科学、措施有力、坚持不懈,将“笨办法”做细、做实,从霾伏中“单兵突围”,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随着雾霾常态化,随着“呼吸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痛点,治霾已经超越了环保,成为公共治理的焦点难点。“霾去霾又来”的严峻现实,催生了一种无奈情绪:雾霾在短期内肯定治不好,我们只能适应它。所以,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说“到2030年”中国大气污染问题会大大改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算算自己到时候是否还活着。
雾霾不好治,本应该下更大力气去治,但到一些地方的官员那里,却转化成另一种消极心态:既然治霾是场持久战,而我的任期没准只有三五年,靠治霾是出不了政绩的,与其为短期见不了多少效的治霾而关停企业,影响看得见摸得着的GDP和税收,不如喊喊嗓子做做样子就行了,以免因治霾而影响“发展”误了升迁。
不仅如此,飘荡在空中的雾霾完全没有行政区划边界“意识”,治理需要跨区域联动协同,一些地方无形中会产生观望心态,甲地埋怨乙地,乙地怪罪丙地,互相打起小算盘,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单兵”不可能突围。于是,一些地方整天抱怨雾霾难治,坐等“顶层设计”,却没有主动向雾霾宣战。这也让我们的天空陷入可怕的“公气(空气)悲剧”——污染共同制造,治理各怀心思。
雾霾难治,但并不代表治霾行动就不能更主动些,让蓝天来得更早一些。那些行动迟缓、消极治霾的地方官员,应该好好看看1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13版关于山东菏泽“空气翻身”的报道。菏泽的空气质量曾在山东长期垫底,但从2013年8月起,他们通过绘制“污染地图”、淘汰黄标车和劣质燃煤锅炉、引导农民秸秆还田、整治烧烤摊点、控制汽车尾气排放、设立环保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治污等手段,让今年1-10月的蓝天数比去年多了43天。
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没错,在山东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菏泽,并没有什么秘密武器,也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强行关停一些排污大户,他们的治霾举措都是“笨办法”。然而,实践表明,只要方向正确、方法科学、措施有力、坚持不懈,将“笨办法”做细、做实,从霾伏中“单兵突围”,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治霾确实不简单,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涉及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但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废气、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等,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菏泽治霾为什么能起到明显成效?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没拿“雾霾难治”当借口,而是化整为零,下大力气摸清全境污染源——哪怕小到一个烧烤点,并对这些污染源“各个击破”。“把已知的污染源解决了,就能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这一经验对全国各地应该都适用。
菏泽治霾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把自身问题解决好,就可以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诚然,大气污染具有区域传输的特点,需要联防联治,但现实是,很多地方雾霾治理没有起色,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等待别人先动,自己却不行动。要知道,对雾霾联防联治,前提是各个地方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家都行动起来才有联动,大家都担起责任才有蓝天。
正因如此,菏泽治霾不等不拖,盯着自己的土地找出自己的病,对病灶一个也不放过,对症下药做手术的探索,就显得尤为可贵。如果每一个地方都从我做起,主动治理,点滴努力才能汇成强劲的“环保季风”,驱散神州霾患。而菏泽蓝天数量增多、PM2.5指数下降、民众幸福感显著提升,就是给主动治霾者的最好奖赏。这也启发我们:如果每个地方都像菏泽一样,积极解决好自身问题,神州大地何愁不能从十面霾伏中整体突围?
当然,从“菏泽样本”中寻求治霾经验,也需要摒弃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两年就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的心态。菏泽治霾的一些好的做法可以移植,但最终能起到多大成效,要结合各地实际。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各地都能有菏泽不等不拖、脚踏实地、主动治霾的态度,“APEC蓝成常态”的梦想将会更早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