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名片
中文名称:昙华林
外文名称:Tan Hualin
地 点:武汉市武昌区花园山附近
形成年代:明清两代
旅游看点:百年老建筑50多处
历史地位:活的武汉近代史书
教 育 史:中国近代教育发端、图书馆学发端
重大事件:首义火种孕育、抗战“文化首都”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1913—1915年游历中国的美国摄影师Clapp,Frederick G. (1879-1944)拍摄了大量一百年前关于中国的照片,其中一副拍摄于武昌城外,画面中显示出老武昌城及城墙外的沙湖,还有令人神往的武昌城北门及瓮城:武胜门,而城内这一区域,包含了地图上标注的“昙华林”。下图为摄影师本人在武昌城某城门前。
历史篇: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照相术以来,图像以直观的方式记录历史,准确而利于传播。了解城市的变迁,寻找这个城市的过去影像资料是最直接的,很遗憾,我们的城市历史影像实在是不算多。2012年6月,利用在美国参观展览的机会,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询到一幅1864年出版的《武汉城镇合图》,“昙华林”的地名已在目。
建筑篇:细读地图,昙华林周边区域大量令人向往的名词跃然纸上:武昌卫、贡院、鼓架坡、文庙、江汉书院、粮道署、育婴堂、洋书馆、崇文书局、青龙巷、张公书院、雄楚楼、武胜门、涵三宫、巡抚署、关帝庙、万寿宫、宝善古刹、龙王闸等等,社会生活机构完整,街巷星罗棋布,很可惜,都化成历史的烟云了。
地图中与昙华林为伴的“洋屋”出现,起码说明1864年前武昌城就已经开始对外交流了,而最先进入的“洋屋”当属教堂。 (资料记载:位于戈甲营44号的崇真堂,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兴建的,它是西方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
生活篇:近年来,昙华林的温度在不断升高,让众人感受到这个时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的巨大转变。现在通常所说的昙华林,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甲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关于昙华林的起源,以目前流行的说法(百度百科等):“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这个街名的覆盖面便沿袭至今”,但从1864年的地图上就标有昙华林地名看,蜗居当年武昌城东北角的昙华林确切的历史有多长?热盼历史学者给出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