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欧专家聚首武昌探求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路径
时间:2014-12-09 19:39:5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 文/谭少容 翻译/李虹谕 

23c3473d4717341408512675bc6e6e11.jpg

时     间:2014年10月30日    

地     点:武昌区政府大会堂

主     题:中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策略与思考

指导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主办机构:武昌区委、区政府,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承办机构:武汉武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支持媒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建设报、城市化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搜房网、城市化杂志、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of Wuchang Government

  10月30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大会堂现场气氛热烈。这里正在举行主题为“中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策略与思考”的昙华林城市化讲座,不仅有激情、专业的中欧专家演讲,还有积极、踊跃的台上台下对话互动。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邀请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项目欧方在华协调员尼古拉·彼得森,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张幼云,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资深研究员李津逵,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匡细运等中欧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武昌,与武昌区委、区人大、区政协、区政府领导共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大计。中共武昌区委书记王立在总结发言中说:“今天的讲座很专业、很精彩、很热烈,既坚定了我们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信念,又激发了我们坚持治理创新的人文情怀。”

  会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蔡义鸿与武昌区政府副区长许启彤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城市化杂志主编、城市化网总裁顾晴以及武昌区副处以上近400名干部参加了讲座。

  专家主持

  张幼云:很高兴回到家乡。我是1957年前离开小东门的,从武汉25中毕业到北京上大学后,一直在外工作,一晃57年了。见到家乡的乡亲我真的很激动。

  现在我们既处在加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又处在深刻的经济社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武汉有复兴大武汉的梦想,武昌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厚重、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在这个大背景下谈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特别有意义。

  十多年来,在武昌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昙华林街区、街道办和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努力下,昙华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为一个武汉人,我对昙华林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直到今年,我才发现我曾经在此成长并度过了十几年少年时光的地方竟然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的积淀,她承载的历史对今天人们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昙华林的价值绝不是在这3.9公顷,也不仅仅在武汉市、在湖北省、在中国,她远远超出这个具体的地理的位置。

  所以,武昌区委、区政府组织关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学习讨论会很有意义。讲座请来的两位专家,一位是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项目欧方在华总协调员尼古拉·彼得森先生,他知识渊博,出了很多书,也有很多城镇化方面的研究和具体实践;另一位是城镇化研究方面的资深研究员李津逵,他是激情加专业的典范,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家,还是一个推动宣传者。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们进行集体的战略梳理、回顾,理性地思考,然后做出我们的战略规划。

  这的确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好机会,但我们对它的期望要放得实际些,因为这个报告会不是给答案的会,而是思想启迪会,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的精神和思维。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就在我们的脚下,在我们的实践摸索之中。让我们共同开启我们智慧的大脑,创新向前走,坚持不懈,我相信一定会找到答案。

  昙华林是一块宝地,她承载的东西太多,我们要充分认识她的价值,共同来挖掘。你们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跟上,然后和你们同行。
我们首先请李津逵研究员,听听他充满激情的讲演。有请津逵!

  主题演讲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之路

  演讲人:李津逵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资深研究员

  很多人来到昙华林就觉得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为什么昙华林让人感动?她的历史价值到底是什么?简言之,她记录了一段中华民族转型的历史。我是这样看近代三次开放的历史的——

  第一次开放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我们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应战,进而全面进步,中国从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变成了民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第二次开放是从孙中山联俄联共开始,一直到共产党以俄为师、全面学习苏联,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医疗、卫生全部学习苏联,坚定地走斯大林的道路一直走到1978年。这次开放,东风压倒西风,完全向东方开放。

  第三次开放是从1978年以来,我们又一次向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接轨,这次是主动开放,特别是邓小平两次南巡,掀起了中国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

  武汉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这三轮开放中两番领先一朝失落。辛亥革命对国家意义的贡献在于武昌把中国引向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武汉同时成为“东方芝加哥”、“未来世界三大都市之一”。然而在第三次开放中,武汉开始失落了,没有当年“驾呼津门,直逼沪上”的辉煌,因为在第二次开放中从“以俄为师”到“一边倒”,武汉受累太深。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中,在湖北安排8个项目,7个在武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武汉长江大桥;特别是在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砸烂封资修”,实际上是从政治、经济、教育、卫生新闻出版、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把所有的人类文明、先进文化全面肃清,否定西方影响。今天武汉呼唤复兴,就是要复兴从应战中走向进步进而进入亚洲第一、能够爆发出辛亥革命力量的大武汉。

  为什么首义落在武昌,而不是其他的中心城市?武昌首义不是擦枪走火,而是这个社会已经全面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只有新军、军械库不能说明问题吗?不进入武昌就没有进入到华中文化的制高点,所以一定要进武昌。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中,武昌表现出理性开放的精神气质:教会从汉口到武昌;在总督府旁,在贡院不远,办学校、开医院、与官员结交,建公共图书馆、室内健身房,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新生活方式。

  今天中国更需要一种对世界先进文明的理性选择,走一条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汲取全世界先进的文化,实现全面进步,历史重托于武昌。而要看到当年的理性武昌,我们就要看昙华林,因为昙华林是真实的历史记忆的存储器,忠实地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武昌。

  昙华林不同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其一,她是静区,可达性、整合度都不高。由于不是一个热闹的地方,而是武昌古城闹中取静的一个灯下黑地带,带给人的是一种沉思的感觉,慢生活、慢节奏给来到这的人一种别样的感受和启发。其二,这个地方不是三五公顷,而是100多公顷,是连成片的地带,优秀的历史建筑散落其中。其三,像很多中国的老城一样,她已经变成了一个衰落的城市腹地,甚至有贫民窟的迹象。其四,由于土木建筑多,建筑质量不高,要不断地进行修复。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保护与伟大人物和教义有关的单体建筑、构筑物和遗址;第二个阶段转向了历史建筑群、城市景观和建筑环境的保护;第三个阶段开始关注土地利用、社会结构、交通系统和城市人口,关注投资、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治理水平的全面振兴。

  如此看来,昙华林恰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第一,昙华林的建筑保护得不错,50多个优秀的历史建筑都保护下来了,这很不容易,因为这些历史建筑都不是文物,说拆也就拆了;第二,昙华林的空间距离保护下来了,对历史的真实感就有了;接下来就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全面复兴了。

  国内通常的做法是历史建筑密集小地块,打包给企业开发,拆迁,商业项目、另求平衡;大地块改造金角银边,腹地继续衰落。其优点是商业成功、消费创新、有了城市名片,然而问题是功能单一化、景观迪斯尼化、运营商业化,居民动迁、街区的生命停止、商业管理、摄影棚般的整齐划一的建筑,一看就是假的,没有历史的纵深感。北京琉璃厂的改造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的“四世同堂”变成了“同班同学”。而北京前门大街、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子”等走的都是只迁不拆的改造之路,原居民被排除在城市更新之外。
 
  令我们非常高兴的是,在昙华林我们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路径。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文化导向,即有历史感、艺术范儿、设计品位、国际潮流、文化功能。社会机制,即景区与社区重合,粮道街与文旅公司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价值投资等各方参与、协同善治。

  武昌区把昙华林不是当成一个单一的历史文化街区,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产业园,而是一个有机复杂的生命体。你看:危房改造、铺管线、修路面、进行生态保护,都是靠政府公共财政基础设施投入;保护得胜桥的历史场所感;通过跨界联合,形成了与众多民间力量的伙伴关系;在社区治理方面,通过公众参与形成乡规民约。

  从2003年到2006年,昙华林制定保护规划,启动保护改造;2007—2012年,建设艺术村,促文化产业发展;2013年至今,昙华林走上了一条综合培育、开放经营之路。

  昙华林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因为人们在这里看到了原住民,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实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历史街区复兴而受到干扰。在昙华林一个83岁的老妈妈戴一个红袖标劝导行人不要乱丢垃圾,这样的事情在全国的历史街区我们没有见到。只有在武昌,在昙华林,我们见到了这样一种老百姓参与,共同自治的局面。

  虽然昙华林街区的复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用治理创新可以支撑昙华林的复兴。什么叫治理创新?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复兴委员会,就像园区管委员一样的全面复兴的决策机构,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办事处或文旅公司。在委员会下面可以成立促进中心,就像香港的城市发展局,作为一个执行者,花政府的钱,办公共财政的事。然后,由文旅公司进行一级开发,每一个项目必须要联合民营企业,不能作为国营企业从头干到尾。同时,由政府发起成立复兴基金,鼓励并支持对昙华林进行研究。另外,还要引进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从事专业服务、社会影响力投资,形成官产学研居媒客共同参与、协同共治,复兴昙华林。

  昙华林的愿景是什么?未来这里的建筑生生不息、活力源源不竭;在外国人眼里是中国,在中国人眼里是世界;让老年人看到昨天、让青年人看到未来的地方;是一个要像人们到巴塞罗那去寻求灵感、到丽江散心的地方。

  我们复兴古城,不是为了昨天,是为了今天、为了城市明天的发展。如果问我心中未来的昙华林是什么样的,我想借用孔夫子的六个字“近者悦,远者来”。愿生活在此的人非常快乐地说:“我喜欢昙华林,我是她的主人。”而来到这儿的人说:“我听说昙华林,我来到了昙华林。”

  张幼云:大家热烈的掌声已经说明了津逵演讲的魅力,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精彩的讲演!

  虽然我是武汉人,但是我真正接触到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是今年4月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昙华林作为城市化进程典型案例交流时,是由津逵介绍的,他当时播放的图片特别打动人心。但今天我是第一次听津逵这样全面地梳理中国近代史,当我们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看武汉特别是武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再来讨论昙华林的价值,我觉得这会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也是在今年4月份我有幸结识了尼古拉·彼得森先生。6月我们在城市化委员会的组织下一起来到昙华林。他在昙华林仅仅参观了一两个小时,就觉得心动、激动,因为他发现了昙华林的优势和价值。那么,他是如何看待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对于昙华林的复兴,他有什么想法?有请尼古拉·彼得森先生!

  保护文化遗产是创新驱动力

  演讲人:尼古拉·彼得森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项目欧方在华协调员、教授

  我在中国出版的《道德经济》一书提出了社会化的经济理念,即在社会化环境中我们要用一个全新的、道德化的方式去发展经济,我想把这样的理念带到昙华林街区的复兴中,让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作为创新的推动力。

  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有三个最基本的元素,第一,谁来决定什么是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第二,谁来创造未来的价值;第三,我们能做些什么去保护并且创造新的价值。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这些对昙华林街区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昙华林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由政府官员还是历史学专家,还是由昙华林包括我们整个武昌和武汉的市民来决定?在决定了谁来决定我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之后,就是我们如何用具体的措施使这些价值得到保护以及发展。再接下来就是,我们如何能够保护这些历史文化价值。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价值的体系构建好,才能够让昙华林的复兴计划得以成功,并且带动整个武昌区以及武汉市,包括整个中国的文化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

  当今的经济社会已经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更多的是与社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上的合作。过去,我们一直以价格为导向,价格作为一只无形手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我们更强调的是人的感受及与价值相关的东西。在昙华林街区的改造中,我们也将以人们的感受作为核心,去吸引更多的商业价值。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欧洲和中国的观念完全不同。在欧洲的价值观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建立在保护原有建筑、道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维修,以保持原有的形态以及文化价值;中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式是把原有的建筑推倒重建。需要重视的是,文化遗产的概念应该从更广义的层面去理解,不仅仅针对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有无形的文化遗产。要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上无形的价值,比如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为它们赋予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我们的文化记忆。

  以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法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实际上,从中世纪的君主制就开始对文化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一直沿袭到今天的共和制。法国著名的建筑——卢浮宫,在过去800年中,一直处于不断被重建重修的过程中。除了功能性方面的重建、将入口拓宽等比较实际的举措外,法国的管理阶层更多的是选用一些具有创新理念的建筑师,让他们把新鲜的、与众不同的建筑理念带到卢浮宫的重建中。在法国,文化遗产并不属于某一个人,而属于所有法国居民,属于全人类,所以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要保留其文化价值,实用性也非常重要。这是法国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新观念。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法国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是充满雄心壮志的。另外,从一个社会化的新概念出发,应该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从广义概念上,我们对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如何保护昙华林街区?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要思考昙华林的文化根基在哪里;第二,分析地缘优势,看看昙华林街区具有什么样的特色;第三,目前昙华林街区与本地及大环境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和状态;第四,在人力资源方面,昙华林街区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及引进哪些技术;第五,在昙华林街区已经存在和进行开发的文化领域包括创意产业有哪些;第六,在昙华林街区的重建项目中,谁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者;第七,如何更好地构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第八,目前在昙华林街区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的合作活动有哪些;第九,在对以上问题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未来昙华林街区进行构想,同时从政府的政策方面使所有的想法得到落实。

  今年6月份,我曾经到昙华林参观,当时觉得昙华林街区实在太迷人了。

  昙华林街区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它象征着学习资源和智力资源上的共享,能够从软实力方面使昙华林历史文化保护得到落实。百年之前,武昌地区已经有专门培训图书馆管理者的培训机构,如何把这个概念推向更广义、更高层的阶段?也就是说,如何培养文化产业以及更多产业的优秀管理者,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我想,只有通过对已有的文化遗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带来价值。昙华林街区给我的感觉是她的文化氛围非常好,居民幸福感非常强。

  昙华林街区改造不应该仅仅是政策导向,更应该是人们的需求导向。我们首先要问居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昙华林街区居住最让您觉得满意和幸福的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够保持甚至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只有当昙华林街区的居民觉得生活更加幸福后,他们的幸福感会吸引更多的外来者想要到昙华林街区旅游甚至居住。同时,人的幸福感增强也会带动整个昙华林街区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对于昙华林这样一个古老街区的复兴,不仅仅在于对原有街区和建筑的保护,更多地应该对其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进行保护,把保护上的投入变成更高的产出,创造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价值。

  在昙华林街区的改造中,我们可以利用创新者、创新产业的想法,把目光放在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建中。举例来说,我们要改变一个废弃工厂的现状,问题就在于,如何能够更好地呈现以及复兴它的文化内涵,在一个老的建筑物中赋予新的文化内容和创新价值。

  目前我们有个项目——维基工厂,也叫制造业的未来,是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支持,利用创新合作的方式,共同推动一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项目也可以为客户进行私人定制。在昙华林街区,居民早就具有了所有生活、生产的技能,现在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创新得以实施。譬如为大家建立一个在线的网络图书馆,具有许多人们需要进行创新改造的资源。再譬如,昙华林街区的民房非常有创意,可以定制独特的有意思的家具。通过3D打印方式,昙华林可以实施很多创新项目,而且成本也非常低。比如,昙华林街区比较狭窄,可以用3D打印设计并制造型号不大但环保、干净、无污染的汽车。事实上,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概念在一个古老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里进行创新改造,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的功能,成为创新者聚集工作的中心。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帮助许多昙华林街区有想法的当地居民,使他们在创新工场里进行创新工作的同时,将自己的身份演变为一个社会企业家,共同为昙华林街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其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3D工厂的建立,为很多社会企业家的诞生和创新者的孵化提供机会和场所。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提供政策和场所的支持。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及学习平台的构建,也是把昙华林街区推向国际化平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和社会企业家包括创新家们进行合作。这样,就在实现古老街区复兴的同时,也为昙华林街区创造出更多国际化的价值。谢谢大家!

  张幼云:尼古拉的演讲真的是非常好。在他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建筑,更多的是昙华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公共利益链,通过新技能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在他第一次参观昙华林的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昙华林打动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昙华林的价值。

  尼古拉谈到了欧盟的一些标准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昙华林是在中国,在武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有国际的视野。中国是大国,要有大国的思维,有现代的意识,这方面有很多东西要讨论。

  昙华林承载着过去,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不是把旧的屋子修好,我们应该有国际的视野,考虑如何和国际接轨。昙华林不仅要成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范例,而且要走向世界。

  交流互动

  提问1:政府投资复兴昙华林的价值

  武昌区发改委工作人员:文化古城的建设会给一个城市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过程中很多都是靠政府进行投资。请问李津逵教授,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扶持和调控的方法可供借鉴?是否有案例可供参考?

  李津逵:文化古城保护必须有政府参与,但政府出钱就要出得明白,要把钱花得有效率,花得公平,花得正义,同时应该尽量辟出空间向公众开放,因为这是全社会的文化遗产。

  香港政府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通过与民间合作,使多栋历史建筑重获新生,在保留历史的同时让陈旧的建筑继续创造收益。其模式值得很多城市借鉴。

  所以,政府花钱复兴历史文化街区,首先应该开辟一定空间向公众开放,让普通百姓可以享受这个空间。第二,要让投入的钱更有效率,应提出标准对公益、风险和影响力进行评估,让政府投入的钱用在刀刃上,撬动全社会关注并投资昙华林。

  张幼云:政府对历史街区发展的经济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资本再产生资本,还要产生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影响人的精神层面,更应关注人的成长,因为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城镇化。所以我觉得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不能仅从短期的经济收益的多少来考量,更要结合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予以综合考虑。

  提问2:昙华林的教育功能

  武昌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中,谈得更多的是发展文化功能,那么如何融入教育功能,使昙华林成为历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

  许启彤:我认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与教育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融合。

  第一,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融入到昙华林街区,通过感受街区的历史和现在的氛围,让学生在心中充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荣耀感。第二,让出生或学习在武昌的学生通过昙华林真正认识武昌的历史,增进对武昌的感情。无论他们将来走向何方,这里永远是他们看得见、留得住的乡愁。第三,昙华林是我们城市发展历史长河中文化和精神之所在,这些历史事实的发生有哪些背景,谁是推动者?我们要学习并应用到教育中,促进学生的素质成长。

  匡细运: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对我们所有人而言不止是教育,更是一个对历史的认识被激发和唤醒的过程。历史文化街区会经过一代一代的重建,她的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在重建的过程中唤醒人们对她的认识。

  尼古拉·彼得森 :我一直认为在昙华林街区复兴中教育是核心功能。比如在古城改建中引进一些技术、新技能和建立新体制,就会为昙华林街区未来新的发展创造机会,给昙华林、武昌区乃至整个武汉市提供一个新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同时对中国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学术平台的建立也会为国际交流提供很好的机会,使许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更多西方的留学生们来到武昌,和当地的学生互动,进行知识的头脑风暴。如果我们想保护一个古老的建筑物或老房子,在引进国外专家的先进想法和理念时,还可以把机会留给当地的年轻一代,让他们学习如何去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同时也是教育年轻一代的最好机会。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张幼云: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一直关注教育,我觉得学习和教育不应光放在校园的院墙之内,应从更大范围来理解。尼古拉的演讲谈到维基工厂,其实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已经在支持他做这个项目,我们的设想是把昙华林引入到这个项目中来,建立维基工厂,从而畅通创意设计、创意生产、创意销售,培养真正的社会小企业家。人们往往会把企业家想象为拥有自己的工厂、车间、固定的工作人员,而现在新的理论是生产性的公众,这个工厂并不是实体的存在。而且在昙华林对社会企业家和创新者的培训平台可以辐射到整个武昌,这都需要我们对学习和教育有更广义的理解。在复兴昙华林时,我们还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会或委员会,动员利益的各方,全面设计学习和教育过程,并最终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

  提问3:历史文化街区的资金平衡

  武昌文旅公司工作人员:目前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很多都不能做到项目资金的平衡,欧洲国家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成功案例?

  尼古拉·彼得森:在中国工作生活期间我曾到过很多省市,发现中国政府开发土地都是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进行。政府想从一片土地中获利,通常是把地卖了再去发展。这种方式往往使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失去了本身的价值。而在欧洲想投建一个老社区,政府会对当地的土地进行财产评估,核实其价值,然后再去对所在地的投资者征收税费,这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从经济的角度进行了保护。

  在这一模式之下,我要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社区型公司。丹麦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他们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投资感兴趣,由公众一起对历史街区进行投资,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好的工作机会,既能创造更高的就业率,又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市民,还能吸引更多来自政府的投资来源以及外界投资商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创造价值,为社区生活的人们带来福祉。


  提问4:昙华林的愿景

  水果湖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这次讲座使我们更加明晰昙华林的价值,但这个价值与现实有很大反差。怎样引导我们的原住民和政府形成共同理念来打造街区,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请问尼古拉·彼得森先生,昙华林的愿景是什么?我们怎么来形成这个共同的愿景?为实现愿景我们该走哪些路径?

  尼古拉·彼得森: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对昙华林街区的改造尤为重要。我强调一点,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昙华林街区的居民和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参与到历史街区的复兴中来,而且每一个人都应有发言权。我们与其听太多来自外界的意见,倒不如更多的听一听内部的声音。让所有昙华林地区的居民和相关专家参与,大家一起聊聊自己心目中昙华林的魂在哪里,进而找到昙华林真正的愿景。

  形成共同的愿景需要建立品牌价值战略。因此,要建立一种所有昙华林街区居民和所有参者都达成一致共识的、能够在未来对昙华林街区设计愿景有贡献力量的价值观,用这一价值观去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来到昙华林,为昙华林街区的重建、复兴乃至发展带来更多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价值与收益。

  要建立非常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战略,由全体社会成员、智囊团、政府领导进行具体讨论,一步步把理论变成实践,一点点地靠近目标进而实现目标。

  如何使愿景得以实现。举一个瑞典小城的例子,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把愿景成功实施的案例。大约在2030年前,小城的政府管理部门设计了一个愿景,把自己的城市建成世界上最干净、最有活力、最具有灵活性的城市。每一年他们都提出非常具体的实施战略,所有专家、智囊团、政府领导会进行具体讨论,如何一步步把理论变成实践,一点点地靠近目标进而实现目标。

  张幼云:关于路径我想说一点,除了向昙华林的原住民以及武昌区的居民征求意见,我们还要引进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企业。企业并非要搬进昙华林,而是要促使他们关注和支持昙华林的复兴,建立一种复兴昙华林的战略伙伴关系,让各界共同参与和协作。

  提问5:复兴昙华林的核心价值

  央视记者:昙华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武昌几代人的记忆。我们如何将人文关怀与昙华林内在的价值相结合?复兴昙华林真正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许启彤:这个问题我如果用哲学来思考,应该回答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什么,第二为什么。

  复兴的历史街区是什么?我认为一座城市的历史街区,一定要找到这座城市发展历史中最鼓舞人心、最引领发展、最催人奋进的文化和精神之所在,能够承载这些东西的区域,就是应该复兴的历史文化区域。

  追述武汉的历史,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那就是从1860年汉口开埠之后,到1891年张之洞执政再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50年时间里武汉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全面发展,取得了“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成就。如果要复兴,事实上是要复兴到武汉历史上曾经赢得的地位。什么样的区域能够承载这样的城市记忆,传播这样的精神和文化,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来建设。

  为什么会是昙华林?回述武汉历史,在最辉煌的50年中,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仅是表象,内在力量才是推动这种发展的根源,那就是汉口开埠后,中西文化交流,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推动了近代历史的转型,所以我们认为昙华林是近代历史转型之标杆,中西文化交流之窗口。彼时,在张之洞的思想理念之下,昙华林实现了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也随之变化,布纱棉麻四个实业局随之兴建,除了兵工厂不在武昌外,武汉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武昌。文化建设上,当时西方文化进入到昙华林,这里兴办了中国早期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个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随之建立。从社会结果看,昙华林实现了华洋混居,和睦相处。从建筑学来看,昙华林的建筑中西合璧,山水相依。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区域承载了武汉在当年最伟大时期所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所以我们应从这个角度去打造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今天我们缅怀过去那段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我们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是用当初伟大城市的记忆来激励今天的城市建设者,同时用国际视野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真正实现武昌、武汉的大复兴。因此我们武昌作为一个文化大区,作为昙华林所在的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她的历史价值,成为武汉的精神高地和引领武汉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这就是我们武昌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打造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核心价值认识。

  提问6: 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

  武昌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李津逵老师在演讲中提到要以治理创新来支撑昙华林的复兴。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中怎样融入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真正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善治”的良好局面?

  李津逵:“多元参与,协同善治”是我来武昌听到关于复兴昙华林的一个词,当时眼前一亮,感觉你们抓到了关键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未来几十年的总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成了未来深化改革的关键点。以往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是自上而下的,没有考虑老百姓和里面的利益相关方,是为了留住壳,把里面的人迁走。而昙华林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以人为本,这个地方的人有选择权,并且通过居民的自治而不是管制形成秩序。武昌区的这一做法让我特别振奋。当我们的立足点是民众,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与此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政府和各界共同参与,多元协同,我相信昙华林一定会走出以往中国所有历史街区都没有走出来的一条路。

  提问7:原住民与外来者的关系

  长江日报记者:历史街区改造要关注建筑和人,建筑分两类,纳入保护的建筑毫无疑问应该保护,但未纳入保护的而又有一定历史价值与记忆符号的建筑该如何处置?人也分两类,原住民与游客,昙华林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安置这里的居民?如何方便游客体现人文关怀?处理好游客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实现融合互动?

  李津逵:别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把人迁出去了,于是游客走进了一座“迪斯尼”,而昙华林的原住民还在,因此游客走进了一座活生生的城市,感受到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态。这时游客会不会干扰到原住居民的生活,原住居民能不能给游客提供旅游中增值价值,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也有前所未有的等待,我国其他很多街区已经没有这种可能了。昙华林现在面临的这一困难,反而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提问8:昙华林街区复兴的规划策略

  武昌区规土分局工作人员:市区两级政府对武昌古城和昙华林高度重视,做了大量保护与复兴规划。请匡总谈一谈这些规划的实施性及对街区复兴策略的思考。

  匡细运:昙华林街区复兴规划的实施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我们和欧洲有着重大的差异性,因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体制跟欧洲有区别,我们缺乏两个社会基石,即人的基本权利的界定和物权的界定,我们的《民法通则》里没有,所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这么难的情况下做历史街区复兴就需要很多创造性,武昌区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尊敬。昙华林规划的实施目前实际上陷入一种停滞状态。因为它是一条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一种革命性,很多都破坏了、散了,现在只能一条街一条街地去延续、启动。我个人认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应该结合武昌旧城和大黄鹤楼地区的沿江格局来做大规模的考虑。

  会议总结

  王立:昙华林历史街区复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共同聆听关心武昌发展的国内外友好人士给我们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也表明武昌在下一步发展中,应以更开放、更包容、更高的国际视野来看待我们的城市。我们该走向何方,怎么走得更好?听完讲座,我有三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研讨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借用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讲话中讲的“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同样今天我们也有尼古拉·彼得森先生从欧洲来到欣欣向荣的中国,来到武昌。为进一步关注中欧城市化发展,他已先期对昙华林进行了初步考察,这次又就昙华林如何纳入到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的项目再次进行了实地考察。另外,李津逵先生从2010年开始一直关注武汉和武昌的发展,给予我们战略思路和具体工作上的帮助,就昙华林历史街区的振兴、复兴,倾注了他极大的热情,提出了务实、可操作的路径。我们更应该感谢尊敬的张幼云老师,她是武昌人,是我们武昌的女儿。她在国际舞台中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又在对城市化进行具体研究,今天她的到来,对我们武昌人民,对在座的每一位同事都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远在海内外的华人、武昌人,都在关注中国、关注武昌的发展,我们就更应该把这样一种关注、关心转化为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

  第二,这是一种切实的责任。这个城市交给我们的有光荣的传统,有悠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怎样把过去的传统和优势加以发挥?怎样以人为本,关注今天生活在这个地方和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位居民,并把居民和这一段历史带向更好的明天?这是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回答的历史性问题。这对我们的智慧是考验,对我们的能力是考验,对我们的价值取向更是考验。这更是一种切实的工作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

  第三,这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优秀的历史街区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都是一个共同的难题。因为要考虑它过去是什么,它留给我们什么,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它对人的影响是什么。今天的执政者怎么去理解和把握,给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提供更大的福祉,使有限的个体生命得到全面的解放,这是任何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必须切实回答的问题。

  这需要有远见,有眼光,还要有能力。今天要使每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使这个城市因为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而变得伟大。同时,把过去和今天结合起来对未来进行前瞻,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住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住每一个时代人们特殊的阶段性的要求,更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天开创的昙华林历史街区,包括我们文化古城的建筑、规划、建设、保护、更新,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它很难有直接照搬照抄的经验,需要我们生活在武昌的每一个同事借鉴各方的思想,认真学习别人有益的探索,进而提出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也非常困难。它不同于一般的旧城改造,而要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保护住1800年的历史文脉,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多地注入幸福生活的要素、产业要素、居住环境要素、增值服务要素等等。在考虑众多要素时,更多的是要考虑人的感受,要结合现代社会创新,把人作为我们对优秀历史街区振兴过程思考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就更为困难。

  这次城市化讲座给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挑战和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同志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多地贡献在我们这座伟大的城市,让武昌在改革创新发展中,将更多的成果给予我们的百姓,使百姓能够担当排头兵,发挥领头羊作用,让武昌宝贵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幼云:让昙华林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优秀范例

  张幼云:家乡武昌区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我很兴奋、激动,在总结十多年我们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振兴方面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今天又是一个带有历史性的时刻,也是一个新起点,因为未来的路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现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有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我们可以做得更深入,所以我们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充满信心。

  我们城市化委员会一定会和你们一起推动这个项目,做好这个项目。就我个人而言,毫无疑问,我更会尽我所能,竭尽全力将这个项目进行到底。因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属于武昌区、武汉市,她属于全中国,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历史的担当。

  这些年来,我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复兴的成功案例还不多,昙华林为什么不可以成为这样的案例呢?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没有现成的模式,有待于我们用智慧和胆识去摸索,去实践。复兴不仅仅是回复过去的建筑,更主要的是要用时代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做好继承和发扬,走出新路子。习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用时代的精神对待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要有战略的思考和整体的规划,不是碎片化的、孤立地进行某些活动,而是要立体地推动。我们要借鉴国际国内好的经验,以创新的精神去探索和实践。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这是武汉敢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将努力把昙华林项目纳入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项目的框架之中,不仅要做好,还要把它做成最优秀的项目,成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最好的范例之一。我们会为此努力。谢谢大家!

  讲座反响

  用户3627337891:城市化讲座的举办给昙华林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相信对于昙华林后期发展,特别是与国际的接轨能起到较大作用。讲座中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切入到社会治理的问题,可以开阔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视野,为解决某些困难提供借鉴。

  艺术昙华林:李津逵老师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分析基于他多年的研究实践,特别实际到位;他对于昙华林历史街区的特征和路径认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深入剖析了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有城市化专家们独特的视角、清晰的思路、激情的表达。

  nhxh_82385:昙华林好样的!

  许武昌: 多次参加全区两级中心组学习,今天这样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既有“老外”的传道,又有专家的授业,还有互动的解惑。主讲人员基本是武昌区外长期从事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讲座使全区干部的思想更加统一,增加了我们保护、复兴昙华林的信心、决心,相信经典保护案例不久将呈现世人!

  Mhui29052:张幼云老师的主持活泼生动、沁人心脾,从昙华林走出去的她对这里依然满怀深情,正是有了这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关注与厚爱,昙华林才有了今天的面貌,期待更多人的加入,期待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更好地发展!

  胡飞_1986:昙华林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故事,希望可以把昙华林的过去、现在、未来展现给世人,同样也希望昙华林能够成为武汉的昙华林,中国的昙华林,世界的昙华林。

  Lucky_杨逦:战略协议的签订,看到了昙华林的未来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nhxh_82385:昙华林出人才啦!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