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近日,中美联合在京发布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宣布了两国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并承诺将在明年底召开的巴黎会议上力促各方达成全球气候协议。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两个排放大国,中美此间能够弥合分歧,携手共促温室气体减排,被外界视为“意外之喜”。对此,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合声明彰显中美两个大国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出的决心、态度和合作精神,这标志着在全球范围内争议多年的气候变化谈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转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美国的减排目标,中国要完成承诺需要付出更艰苦数倍的努力,也更体现我们的负责任精神。”他表示。
根据声明,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至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这一数字刷新了美国之前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17%的目标。中国方面,则首次正式提出预计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承诺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在2030年前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据了解,为达成上述共识,中美双方今年以来已进行多次细节磋商,充分考虑了学界提出的需将全球温升目标控制在2℃这一临界门槛以下的建议。潘家华认为,联合声明中提出如此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原则性表态,这大大超出外界预期,较之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各方作出的自主减排承诺又更进一步。作为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近一半的中美两国,此举将对其它国家起到宝贵的示范作用,有助于今年底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方会议上推动各方围绕2015年气候变化协议草案的谈判,并助力在明年底气候协议的最终达成。
对于中国来说,实现承诺面临的现实困难要艰巨得多。亲自参与我国《气候变化绿皮书》编撰的潘家华认为,从我国人口态势、经济增长态势、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判断,中国最有可能到达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的时间应是2035年左右,绿皮书中给定的预计到达峰值区间是2025年到2040年。这是因为,首先,中国人口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考虑到人均消费水平低和存在消费惯性的因素,这之后还会有10年左右排放增长期。其次,中国目前除北京上海等少数有特殊地位的城市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外,广东、江苏和山东等地均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中部地区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靠后阶段。这意味着整个进程的结束还需要10年左右时间,其后还要有几年的平台期。再次,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方面,目前户籍城镇化率不到4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8%到70%的水平,而发达国家排放峰值通常发生在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加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时间可能更为滞后。最后,从经济增速看,虽然我国已进入增长放缓、调结构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阶段,但总体经济增长水平仍处于中高水平。相比之下,像日本这样近25年时间经济近乎停滞的经济体,其排放还是增加的,中国伴随着中高速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排放量不难想象。同样艰巨的是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目标。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是68%,而这一比例的全球平均水平是30%左右,可想而知中国节能减排的难度。
“综合上述因素考量,2035年是比较稳妥的峰值预测时点。”潘家华表示。“中国提出2030年的达峰目标是相当激进的,也更凸显其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不过,他同时也提醒,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并不意味着在未来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中要有中美来主导气候变化进程。中国不能跟着美国跑,两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国情(特别是能源结构)不同,必须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此外,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与美国这样的大国开展合作,也要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一起共同、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