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19日表示,中国将确保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
中国国务院19日印发《关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批复》。这项规划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个国家专项规划,明确了2020年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导向。
这项规划的批复和发布,是中国在即将于9月23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前做出的重要表态。届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将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身份率团参会。
“中国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正是中国积极推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符的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尽力推动峰会取得成功,展现积极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个实际行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中国政府于2009年明确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现在距离2020年还有6年时间,中国进一步把已经公布的这些目标纳入到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这说明中国政府有决心、有信心确保2020年之前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解振华说。
据介绍,截至2013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已下降28.56%,相当于减少了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9.8%,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增加13亿立方米的任务,达到20亿立方米。
这一规划的出台将明确到2020年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格局。
从国际来看,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要求各国于2015年上半年通报自主决定的贡献目标,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驶入快车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在国际谈判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国内看,长期形成的高碳发展模式导致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政策、措施和采取的行动,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解振华说,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将宣布在2020年之后应对气候变化将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解振华说,中国正在准备对能源消费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现在正在论证和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还要经过进一步论证,才能出台这方面政策、措施。”
他强调,中国希望明年将达成的新协议,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各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国情、能力,承担与其相符的责任义务。这是中国在气候变化上的一个基本观点。
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低碳试点示范要取得显著进展,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要大幅提升,能力建设要取得重要成果,国际交流合作要广泛开展,并明确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实施试点示范工程等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完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能力建设,深化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建立分类指导的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政策,对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确定差别化的减缓和适应气候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并强调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标准,研究建立碳交易制度和碳排放认证制度,研究制定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财税和价格政策、投融资政策。
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艰难,“十二五”前三年,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完成不容乐观。解振华说,今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长7.4%的背景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5%,单位GDP能耗下降4.2%,均高于预期目标。“如果按照目前的力度推动节能减排,‘十二五’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