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在地方债的重压之下,PPP模式,也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公共产品的模式,因具有融资功能,所以迅速引发追捧,目前,一些地方项目正在通过PPP模式上马。针对这一趋势,城市化委员专家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解读到,当前的形势下再提PPP,能让地方债阳光化,这也正是地方债危机的最大瓶颈。
马庆斌表示,基于过去地方债的弊端,本来是正常现象,但是融资、还债到监管存在各种问题,尤其是非阳光化,使地方债存在很多风险。过去地方政府过度参与地方财政,通过PPP模式更多的是风险共担、利益分享,新意就在于引入更多民营资本倒逼机制,使得更加阳光化。但什么是好的PPP项目?一种说法很形象: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婚姻而不是婚礼,也就说更多的靠心心相印的契约,但是,政府企业间的契约显然缺乏,违约的例子不少。有的政府草率启动项目,项目完成,承诺的优惠政策不能兑现;有的投资人钱不够,用欺骗政府的手段拿到项目。因此,马庆斌提醒,PPP模式的推广,除了政策发力,更需要法治来约束。
马庆斌认为,PPP项目运营往往超过十年二十年,但是一届政府往往是五年,也就是说,项目执行期和任期不匹配。应该更多强调契约精神。这个背景下,在约定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双方的行为、利益边界,都应该有法律体制。他直言:不是所有领域都适合PPP,政府承担的义务是不能推向社会的,兼具公益性的项目,医院水学校的项目就不合适,这也是双方选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