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马泰拉,缘何如此令人神往?
时间:2014-10-09 14:20:3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韩林飞 

e4701d1368b1fdf15eb648b68c8a9f33.jpg

  理由1:欧洲文化之都

  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地区的马泰拉市,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初称做“sassi”的窑洞。马泰拉作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整个城市为一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马泰拉并于2019年竞选“欧洲文化之都”称号。

  “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也称为欧洲文化首都,是欧盟授予经过激烈竞争而被挑选的欧洲城市的一个荣誉称号。马泰拉组织了强大的委员会来竞选2019年“欧洲文化之都”。从上世纪50年代起,马泰拉一直是实验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它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成了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成功合作。1993年马泰拉成为意大利南部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同时它也是艺术参观的最优秀的城市。尽管马泰拉已经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城市再生计划,但它仍然有它巨大的文化潜力。

  成为2019年“欧洲文化之都”的候选城市为马泰拉提供了一个新的、强大的思想体系以驱使它进行下一阶段的转型。这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遗产和旅游等方方面面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这将为吸引文化、经济和科技人才提供一个永久的基础,而另一方面鉴于项目需要,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系统。无论成功与否,马泰拉参与到这项竞争中都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迎接这项挑战将成为吸引游客和有价值的移动资源(人才及创意产业)的有利契机,以及将马泰拉建设成专注于服务行业的主要城市之一的可能性成为具体的现实。马泰拉2019委员会提出,他们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城市,将它全权委托给欧洲的文化运营商,为大家建立一个真正“开放”的文化空间,欢迎整个欧洲的先进的文化经验加入,利用技术,加快共享和沟通。如果能够成功,马泰拉通过举办文化之都活动,将可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吸引新的投资,也将对提高就业率有所帮助。

  理由2:有历史
 
  历史上马泰拉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现为马泰拉省的省会城市。在完全新生代,由于气候条件的进化,马泰拉出现了永久性的村庄。

  青铜时代,新的工具更易于开凿石灰岩层,窑洞开始在各处建立。乡村的祭所在水库周围建立。

  4—5世纪,希腊的殖民统治散布了知识与政治观点,自发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组织的网络系统。社区逐步发展成为城镇。公元前3世纪马泰拉经历了罗马征服和其后的一系列征服,先后被拜占庭人、伦巴底人、诺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贡人所征服,马泰拉地区保持并发展了自己的传统。建立在对水利用建设上的城镇系统,直到18世纪还一直保持了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开始对居住在窑洞居民进行迁移,确认有1600户穴居人口。后来,人们又开始重新开凿窑洞,因为很多人喜欢居住在里面。

  早期的窑洞还处于人畜混居的状态,但是在洞内的功能分区却非常有序。入口旁为“厨房”部分,有纯铁铸制的灶台,厨房所用工具分别悬挂在墙上或放置在从墙上挖的“储物格”,“厨房”靠近入口处也方便于通风排烟;中间是主要的起居部分,洞内高大宽敞,较大的部分放一张床,上面铺着手工织的床单,并设有柜子、纺织机、桌椅等生活用具;最里面则是牲畜所住的空间,人畜混居在现在看来虽然存在众多弊端,但在当时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了。洞内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都会有一个储水池,储水池一般挖与洞内地下部分,为马泰拉人民储存着一年四季生活所用的水源,直到今天,依山而建的石屋区依然都保留了下来,只是蓄水功能并不再使用。

  理由3:一个活泼、有创意的城市

  马泰拉有约55000人的居民人口,海拔401米,距离海边45公里。这个城市是由可以追溯到不同时期的区域组成:Sassi、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新镇——由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师创造了优雅的地区。

  马泰拉是一个我们这个时代非常活泼、有创意的城市,它承载了当代和古代历史文化。马泰拉的十三至十九世纪之间建造的教堂,与巴洛克式相呼应影响了较大的建筑群体。圣约翰和圣道明大教堂是最古老的,具有文化和阿普利亚罗马式的强烈影响。

  活动期间,马泰拉建筑学院教授 A.Sichenze 带领我们参观了马泰拉城市并调研了民居,马泰拉的城市发展历史,民居独特的设计构想,以及古建筑的保护设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数层的小楼构成了马泰拉建筑的主体。楼房笔直,设计往往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动。蓄水池在城镇的中央。区划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阶。城市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简单的洞室是最原始的开凿物,有支架的弓型屋顶是洞室最基础的建筑。利用石间的水和土,悬垂的花园与菜园交融在矿物地形里。人们的聚居体,因着自己独特而又持续的法则,繁衍生息,始终如一。

  马泰拉的岩居已发展得十分完善,并且一直延续了200万年,是一例值得研究的窑洞居住的例子。马泰拉的“sassi”及其公园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及地理环境综合风貌。一个富于传统的村落印证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密切的关系。

  马泰拉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方式也是值得借鉴的,他们所采用的方式是杜绝大面积拆除,并在尽量不破坏原始建筑的前提下,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且为现在所用,在修缮的同时保留每个时期修缮的痕迹,把每一次的修缮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并保留下来,不刻意模仿原建筑,混淆原始与新修复部分,使得部分建筑虽经过多次修复,但依然保持建筑原始的纯粹,加上多次的修复痕迹,更显其悠久的历史积淀。

  建筑外观虽然古朴,但民居室内确实另外一番景象。室内设计现代并具有当地特色。在保留原有建筑空间的基础上,现代化的电器,时尚的起居与厨卫设计,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所需,同时建筑又保留了原始的地窖部分,不做蓄水而作为每户的储物所用,例如酒窖便是其中之一。

  1952年,当局把所有2万余户石屋居民迁到新镇区,这些新的建筑是按照建筑师Luigi Piccinato.At在特定时间并且有机计划建设的。新镇区的建设是突出了社区的概念,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社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建筑使用了现代建筑典型的混凝土与红砖材料,并把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楼与楼之间留有大片的绿地,不仅环境优美,同时也为居民之间相互交往留出空间。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局把五百户人家又迁回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石屋区。

  理由4:有文化

  站在马泰拉最高的地方来眺望整个城市,可以看到有一片城区,都是白色围墙的房屋,这里就是马泰拉的历史开始的地方。最先到这边居住的是艺术家、雕刻家,后来才有农民挖洞住在这边。马泰拉的所有都写在脸上,是古老的也是陈旧的,但是充满生机的。马泰拉的岩居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并且已经一直延续了200万年。

  圣徒彼得和保罗教堂其原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18年。该建筑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改建和翻修,许多原有建筑损失。公元十七世纪,恢复了教堂原有的门面和塔,同时扩大了内部空间,增加了侧教堂并用凝灰岩的屋顶替换原来的木制天花板桁架。1706年的教堂再次改变了:它被添加了尖顶的钟楼,内部铺满了粉刷装饰,并在凝灰岩下放置一个木制的假天花顶。

  马泰拉的教堂壁画是刻在石头上的,这些壁画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许多的壁画都充满活力,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壁画保存并不理想。

  艺术,饮食,葡萄酒是意大利文化的组成部分。面包是意大利饮食的主食。自制的蛋糕和饼干,以及标准的咖啡和羊角面包作为味的早餐;午餐则相对简单,一般会选择各种风味的三明治;晚餐是最重要的,面包、奶酪、蘑菇沙拉开胃,然后便是美味的披萨和意大利面。

  对于马泰拉的文化,酒一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统一的元素,马泰拉含有丰富的葡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酒文化和生产在该地区代表着这些土地和发现并整合不同元素的历史,使得酒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表达。

  在马泰拉会觉得脚步应该停下来。因为一路走来马泰拉的街头,年头久远的建筑非常有特点。每一个建筑后面都有故事。在马泰拉会随处发现这样的惊喜,当然这也印证了它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