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y:马泰拉的独特只有亲自走一趟去感受
说起意大利马泰拉(Matera)这个古石镇,估计好多人都没听说过吧?
马泰拉地处偏僻,在意大利南部。意大利的“靴子”地图,接近脚跟处。听说过马泰拉,是因为看过《耶稣受难日》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主要场景都是在此完成的。于是,产生了好奇,一直想到这个古镇去看看。
这次随老妹的荷兰亲友团去逛了一天,真正走入马泰拉石窟镇时,完全超乎我想象中的美。看到这样一座石器时代古城迈入未来,和现代相接,简直是一种奇迹,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马泰拉的独特,估计只有到这里亲自走一趟,你才能深切感受到。这是你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感受到的那种离我们早已远去的岩石窑洞时代。在这样一个发达的欧洲国家里,很难想象到还有这样一个陈旧原始的贫穷石窟区。
Sofia:自从有了世界就有了马泰拉,多诗意!
如果一个年轻人说,他住在几千年前的祖先留下的洞穴里, 这是一种耻辱还是骄傲,不同时代的马泰拉人有不同的答案。
走着走着,司机手一指:“那边是马泰拉老城区里最新的部分,只有一千年四百年的历史。” 什么? 只有? 一千四百年?我对此深表怀疑。司机满脸骄傲肯定地说:“是啊, 马泰拉是世界上现存的城市中第二古老的, 最古老的是约旦的佩特拉!”
我问:“听说马泰拉老城区最年轻的部分的历史有一千四百年?那最老的有多少年啊?”马泰拉当地的一个小伙子笑眯眯地回答:“不知道。世界诞生有多少年?”自从有了世界,就有马泰拉!哈,好诗意的语言。难道马泰拉盛产文学家?
无独有偶,一个朋友也说她在马泰拉有人跟她说:“我们依然住在祖先九千年前住的屋子,同一间!”
黄龙翔:电影业为马泰拉旅游业立下汗马之功
海拔405公尺、人口约5万的马泰拉位于意大利最贫穷的Basilicata区。这里山势险峻,过去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当年的农民家庭,每户生养好几个孩子,跟家禽和马儿一块儿挤进不到60坪的石屋里住。
1952年,当局把所有2万余户石屋居民迁到新镇区。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局把五百户人家迁回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石屋区,并在那儿设立旅馆、餐馆、精品店和手工艺品工作室。当局管理得当,石屋区再无昔日的脏乱,也没有严重的治安问题;游客可以舒适和安心地畅游这个引人入胜的旧镇区。
当局将位于石屋区的腹地的Casa-Grotta diVicoSolitario布置成典型的Sassi家居,让游客一窥当年Sassi居民的生活风貌。
马泰拉如今每年迎来10万名游客,因而小镇依旧恬静怡然。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当它的免费旅游大使,那儿迟早会热闹起来。我非常庆幸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去了马泰拉。
佚名:马泰拉是独一无二的洞穴之城
如果不是因为马泰拉,意大利最贫穷的巴西利卡塔区(Basilicata)将会更加默默无闻。海拔405公尺、人口不到6万的马泰拉是巴西利卡塔区的省会城市,这个恬静怡然的小城因为独一无二的洞穴区(Sassi di Matera)而举世闻名。洞穴区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地中海地区史前穴居人居住过的地方,里面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在凝灰岩山中挖的岩洞,因此这里有着数不胜数的史前遗迹。8世纪时,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逃亡而来的修道士们又在这里修建了超过150座的岩洞教堂,教堂里面绘有不同时代的壁画,如今仍有一部分对公众开放。奇特的洞穴区理所当然地被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马泰拉也因此成为了整个巴西利卡塔区的明珠,每年接待超过10万名的游客。马泰拉的鼎鼎大名还因为这里曾经是多部著名影片的拍摄基地,帕索里尼执导的经典电影《马太福音》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和梅尔·吉布森拍摄的《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都是在这里取景。
马泰拉政府在洞穴区设立了旅馆、餐馆、精品店和手工艺品工作室,整个洞穴区再无昔日的脏乱和严重的治安问题,前来观光的游客可以舒适和安心地畅游这个引人入胜的洞穴之城。
罗马与马泰拉之间每天有长途巴士往返,但班次不多(4班左右),所用时间较长(7-9个小时)。从巴里搭乘火车前往马泰拉是最好的选择,从巴里乘坐Calabro Appulo Lucane私铁线到达马泰拉需要1个半小时,每天8-10个班次。另外,从塔兰托和巴西利卡塔区的首府波坦察也有公共汽车发往这里。
马泰拉共有三个车站,离洞穴区最近的是马泰拉中央车站(Matera Centrale),而从巴里前来的火车会停在位于市中心Piazza Matteotti广场地下的Matera Villa Longo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