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济南东部草山岭小区还是片村庄,现在已是高楼林立;3年前,西部的大金庄村民拿到了大金新苑小区的新房钥匙。从此,这里的居民也有了一个专属于他们的名字:失地农民。在外人看来,他们有房:拆迁补的房子;他们有钱:拆迁补偿款。但在他们看来,住进了楼房却又怀念曾经的土地,手里有钱了却少了安全感。(据10月5日齐鲁网相关新闻: 济南失地农民住楼房怀念土地 手里有钱但缺安全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这句诗是对祖国深挚的深爱,更是对故土的眷恋。现如今,将这句诗用到“失地农民”的身上,来抒发他们对于土地的眷恋之情,正恰如其分。
农民住进楼房,却失去了朝夕相处的耕地;农民住进楼房,却远离了自己耕作为乐的庄稼;农民手里有钱了,却缺少了往日的安全感。种种怅然若失的情感,反映出当代农民洗脚上楼、成为城镇居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类住进楼房却怀念土地的情感,好比相恋多年的情侣,因这那原因,劳燕分飞、各奔东西的伤感一样,是另类“失恋”情感。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失地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源自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千百年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民与土地相依为命,衣食产自土地,住行不离土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邻里之间,你来我往;亲友之间,浓情相伴。农民与土地之间、农民相互之间,早有一种情愫融进千家万户、融进亿万农民的血液。顷刻间,高楼大厦林立,庄稼地不再,农民的生活习惯迎来变迁。他们不只在担心着自己将来是否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在慨叹着自己永远无法回到当初的那个袅袅炊烟的家、那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梦中家园。
失地农民的“失恋”情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但却不能成为一种幸福的“包袱”。应当看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顺应时代潮流,乃大势所趋。“失地农民”这种复杂的情感既是一种怀旧的惆怅,更是一种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我们的农村更加富美了,农民的日子更加充实了,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那抹淡淡的恋土乡愁,才会悄然逝去。
当然,失地农民的这种“失恋”情感,也给当前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让失地农民尽快从“恋土情结”中超脱出来,尽快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归宿。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来回答,更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