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北京道路依旧相当拥堵。据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的实时交通路况播报,22日上班高峰8时08分,“全路网严重拥堵,交通指数已达8.4,其中,四环内、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均为严重拥堵状态!”截至22日上午9时30分,@平安北京发布的交通指数包括8.5、8.6、8.3,北京城内拥堵状态在持续发酵中。(9月22《羊城晚报》)
近年来,每逢“无车日”这天,像北京一样,很多城市都多次遭遇大塞车,除小范围的“无车区”车少路宽、交通畅通外,主要交通路段车流并未明显减少,“无车区”周边反而超常拥堵。“无车日”似已背离倡导绿色出行的初衷,成为各地一场不受欢迎的“秀”。一些城市的市民甚至请求当地退出“无车日”的行列。
“无车日”何以成了“堵车日”?除有车族环保意识不强外,从“无车日”本身来说,以9月底某天为“无车日”本身就存在压力。往年此期间恰逢中秋前后,或者国庆将至,购物、走访、结婚及商业庆典多,民众出行需求大;且“无车日”重在理念倡导,没有处罚约束,哪怕开入“无车区”也只能教育劝导,是以开车族“该开车还是得开车”,该堵的路还是会堵。如此“无车日”,颇有形式主义之嫌,注定会沦为城市的一场行为艺术。
而城市公共交通不给力,使得“无车日”更没有畅通“底气”。每到“无车日”,交通部门总是主张市民多坐公交、多骑车,甚至多走路。但是公交、地铁运力不够、拥挤不堪,出租车的有效供给也不足,骑车有时也难以畅行,且路途遥远,市民想不“以车为贵”都难。如果不把公共交通发展好,搞再多的“无车日”都毫无意义。
要让形式化不再成为“无车日”一大标签,要让市民真正感受到它带来的通畅,不是有关部门划定一个“无车区”、立几个“禁行提醒”牌子,就可以办到,功夫尽在“无车日”之外。比如加强宣传和倡导绿色出行,让绿色环保理念深深扎根于市民心中;又比如大幅提高用车成本,以此限制小汽车,尤其是大排量车的发展;再比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当市民无论是在“有车日”还是“无车日”,都能凭公共交通更方便、舒适、快捷地出行,绝大多数私家车主,恐怕就会松开手中的方向盘。
从这个角度说,“无车日”唤起的,不该仅是市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更应唤起政府部门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责任与努力,以及对公车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