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起,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从教育部门“移交”至人社部门。简单的数据传递,却意味着大部分毕业生的身份已经逐渐从学生向职场人转换。开始了另一段马拉松式的长跑,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更加复杂,脚下的道路更多沟坎。
“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令学子们慨叹“路在何方”。同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高不成低不就”等尴尬,创业的茫然和艰辛,企业用人的“功利实用”……诸如此类的现实和矛盾反映出一个趋向,政府、企业、学生就业过程中要积极调整,适应“新常态”。
人事经理 与大学生的“心理战”
大学生与岗位匹配的盲动尴尬如何消除?
这是一家从事精密结构模组研发、生产的企业。这段时间,人事经理张茜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招3名应届本科生。公司老板下了“死命令”:新人两个星期内必须到岗。原因是一家美国公司就拓展新供应商进行考察,对供应企业的研发人员及高等教育人员提出严格的比例要求。
“我们三年没有要过应届本科生了,之前来的都是大专和技校生,有的都是工作过几年的。说实话我真不了解现在的本科生有什么本事,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张茜私下里向记者“讨教”,一个应届本科生开多少工资比较合适,心里实在没底。
张斐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应届本科生,学科成绩很好,社会实践不多,他在网上看到了张茜发出的“英雄帖”,连夜从南京赶到苏州,希望有个好运气。“面试让我很意外,他们没有问我专业课学了什么,有没有实习,甚至连薪酬待遇也没问,”张斐回忆,“他们就一个劲的问我,本科生比大专生强在哪里,比研究生有什么优势。我想了几条理由,比如专业知识比较全面,学习能力强,但这些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
不管怎样,中秋节后,张斐就会知道他的表现有没有打动张茜。
这颇具“心理战”味道的对话,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看来,还有不少深意。
作为就业问题权威专家,杨伟国常被问及:大学生就业为何不容易。“或许还是要回归到需求层面上来谈,为什么农民工、初级工的工资超过大学生,企业还是不愿意用大学生?这是岗位性质决定的。企业的岗位绝大多数是低技能的,当然就不需要本科生、大专生去做。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大部分处于中低水平,有些领域就是低水平,”杨伟国说,“经济结构不需要那么高素质的劳动力,农民工来了3天就能上岗甚至于来了跟他说一说马上就能做,企业就会问,要大学生有什么意义。”企业对本科生、研究生的价值认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苏州科技学院就业处负责人经常碰到企业对学生提出各种技能要求,而他始终坚持认为,职业技能提高,企业有再培训的义务和责任。“高校还是塑造通用型人才为主,这是大学教育的特性,是宽口径的培养。学校更多传授的是系统知识、思考方法和学习能力。”
数字背后的问号
增速放缓
GDP 增速由2009年12%以上回落到去年的10%以下。
波动不大
上半年新增就业人数8.2万人,全年预计16万人左右。
高就业率
苏州籍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工业园区应届生落户总数 每 年 均 在6000人至7000人,8月底园区籍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8%。
原因解析
民企、中小科技企业、教育事业及服务行业对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截至8月底,近50%的苏州籍应届生被民企录用。专家表示,服务业是未来一个巨大的就业容纳器。
数字背后的叹号
自主创业仍需加油
目前苏州籍应届生自主创业比例不足1%,而创业又是就业之源,是解决就业可持续的重要途径。
就业心态向左向右
专家寄语
把自己托付给一个“好单位”?还是把价值直接“烙”到自己身上?答案应该很明了。有人说,能够U盘化生存的人才——能力自具,不被某个具体的平台所局限——更能适应将来发展。
经济增速放缓,就业数据无明显波动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新容器”在哪里?
那么多岗位与大学生不尽“匹配”,而这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这么看来,当下大学生供给是“饱和”了?
杨伟国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依然不超过10%,这个比例很低。毕业生作为新增就业人群,增加就业成本,收益又不明朗,就业不易是世界性难题。
但是,从市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人数为8.2万人,全年预计在16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在近年来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工作的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作为新增就业人数的重要部分,就业率也保持在95%以上。
根据《苏州市统计年鉴》,我市的GDP增速从2009年的12%以上回落到2013年10%以下,经济增速放缓,产业升级调整,就业数据却没有受到较大影响。在工业园区,应届生落户总数每年一直保持在6000人至7000人的高位,今年8月底园区籍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88%。
仔细分析,这几年民营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及服务行业的发展迅速,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截至8月底,苏州籍应届生近一半被民营企业录用。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夏晖表示,目前,园区科技企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外包类企业提供的毕业生岗位明显增加,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而随着园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类岗位也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苏州科技学院就业处也表示,学院师范类专业今年就业率增速最快。苏州职业大学学生处提供的信息显示,该校金融证券、经济贸易等专业就业率为100%。智联招聘对全国应届毕业生向苏州企业投递简历的情况看,销售类、服务类、科技类和金融类岗位最吃香。
杨伟国教授曾在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进行过深入的就业调研,对苏州产业发展及就业形势颇有心得。他表示,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营改增、零资本注册等改革释放了第三产业的活力。苏州金融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增长很快,但是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苏州应该加快发展先进服务业,服务业很多时候还是要“人对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服务业是未来一个巨大的就业容纳器。杨伟国说,这样的容纳器还有不少,比如中小科技企业,在苏州这类企业很多,发展很好,是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好去处。
目前,苏州籍应届生自主创业比例不足1%,杨伟国认为,创业是战略性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包括既有公司的扩张,也包括新生创业活动的增长,这是解决就业可持续的办法。
就业意愿与实际需求结构性矛盾明显
政府、大学生与企业如何形成同频共振“新磁场”?
“道一千说一万,就业归根到底还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英格玛大学生职业发展部门相关负责人胡志平认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人才需求结构调整,这就需要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最近,该中心对正在接受就业技能培训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50%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从而造成了就业意愿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人为地加大了就业难度; 有70%毕业生缺乏求职技巧,在面试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说不出自己的优势; 甚至有80%左右的毕业生在职业认知能力方面较差,缺乏对自己的目标、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平、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知,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能力特征、职业人格特征、技术技能、职业环境、职业报酬等方面的必要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胡志平表示,毕业生应该摆正就业心态,合理安排求职时间和节奏。把握住校园招聘高峰、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求职黄金期”,更要抓住各类招聘、补录、基层项目等“求职关键期”。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专业等实际要素确定自己的求职策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接触了解行业动向、社会需求,尽早做好就业准备。
杨伟国说,大学生与其把自己托付给一个“好单位”,不如把价值直接“烙”到自己身上。有人说,能够U盘化生存的人才——能力自具,不被某个具体的平台所局限——更能适应将来的发展。大学生要自我调整、顺势而为; 企业通过加快转型,激活人才需求;政府做好服务,调优结构,这样才能出现同频共振的“新磁场”。
9月份,人社部门正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通过上门走访等形式动态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服务需求等基本情况,开展就业技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心理辅导,免费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还没“上路”的毕业生们再加把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