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7月份百城房价指数,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835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下跌0.81%,这也是继五月、六月以来的第三个月持续下跌。从涨跌城市个数看,100个城市中76个城市环比下跌,仅24个城市环比上涨。在这之前,降价、房地产商资金断裂跑路的新闻已不时传来。楼市未来走向如何?《城市化》杂志特邀著名评论员郭文婧就这一热点发表看法。
郭文婧:对于楼市的未来走向,房地产商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方面是以万科为代表的唱空,认为“房地产行业已进入下半场”,另一方面是以任志强为代表的“2014年不买房就需再等30年”。
处于焦灼时刻,房地产商对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也就格外敏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解禁限购”的行列,仅7月,就有包括济南、海口、杭州、石家庄、武汉、苏州、徐州等十多个城市松绑了限购政策,国内涉及限购的46个城市已经有近六成松绑。另一方面,从5月至今,央行、银监会先后表态强调“要合理确定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及时审批和发放”,要“大力支持首套住房需求,抑制投资和投机性的住房需求”,加之中央“保持适度规模的货币供应和财政支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表态,以及营改增试点或将扩至房地产的消息,让部分房地产商认为“2014年楼市有可能迎来迟到的春天”。
但不可忽视的是同期的另两个消息:一是银监会发布的2013年年报显示,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效果显现,近两年“不良”均出现“双降”,并表态“房地产开发贷款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二是7月30日至8月1日,《人民日报》连发三文,分别强调“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市场开始回归理性”、“楼市调整更趋健康”、“楼市限购政策短期不会全面解禁”。这些信息似乎有说明,房价目前走势“尽在掌握”,全面救市的可能性很小。
实际上,5月29日,住建部已表明了未来一段时期政府可能的调控局面:“加强市场监控、做好应对方案”、“不打压、不刺激”、“尊重市场规律对房地产市场调整的作用”,“地方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政策的权力也将得到尊重”。住建部的表态,进一步重申了“分类调控”、“市场分化”的基调,全面“刺激”的可能几乎不存在,过热的城市将继续严格调控,过冷的城市“限购松绑”的微刺激也是可能的,最终让房价在平稳调整中回归市场理性。
长期以来,中国房价的几乎单边上涨,主要靠三个因素支持,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投资性、投机性、腐败性需求;三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但是,这三大基础都已经不存在。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也只是“定向降准”,“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不大。“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总方向,以及中央加大反腐力度,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即将推出,官员抛售房产的消息,进一步加剧了房价走势的预期。至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问题,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就是解套的一种信号。
其实,房产属于大宗商品,价格预期会对一定时期的走势产生几乎决定性作用,多数时候都是“买涨不买跌”,投资性、投机性需求更是如此。尽管受到“解禁限购”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但据莫尼塔房地产跟踪数据显示,7月全国58个城市商品房交易量周环比下跌了6.8%,并出现了一线城市微涨、二、三线城市下跌的分化情况,一二三线城市成交量环比分别上涨了3.4%和下跌了-8.7%和-7.8%。作为风向标的北京,7月31日的消息说,位于亦庄区域的合生世界村新推公寓,单价9800元/平方米入市,成为北京主城区内第一个房价“破万”项目。这实际上说明,房价的趋势并没有出现逆转,广大的购房者仍然还在观望,难言房价已经“筑底”成功。
楼市总体预期仍然是下行,更重要的是,此次楼市变化是首次出现的非政策因素导致的市场萧条。那么,如果楼市轨道真的已经变化,此次调整的周期就会较长,深度也可能要比2008年那次大,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的一幕很难重演。即使房价的走势还未真正进入下降通道,再度大幅上涨的空间也不大。7月29日,《人民日报》在发表《年中经济形势述评:动静自如看调控》的文章,强调“缓中趋稳,动力大于压力”总体判断的同时,更强调在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愈加受到重视的今天,要“保持调控定力,重塑地方发展路径”。
即使中国人的住房观念不改变、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引发对房地产的需求,房地产行业的未来仍然乐观;但关键是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拿地必赚”的经营思维下,目前普遍采取的是高杠杆模式,除少量资金是自有之外,主要靠银行贷款、预售资金、影子银行、海外融资。虽然高杠杆模式有利于迅速扩张规模,但对成交周转的要求很高,成交量上不去,就成了房地产企业的梦魇,资金链断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只要成交量不迅速恢复并保持,房地产企业的分化重组就不可避免。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的楼盘加入降价的行列,还只是刚刚开始。小的房地产商跑路、中型房地产商破产、大型房地产商兼并重组,分化洗牌必将顺势到来。
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加上我国的居民资产中,房地产占比还只有47.9%,尤其是按揭负债仅占居民总资产的10%左右,所以“楼市崩溃”的可能性目前几乎不存在。然而,我国金融系统的“去杠杆”效应,经济总体上进入转型升级调结构的攻坚阶段,房价连续上涨10多年并创历史新高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透支,目前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创下新高的现实,都决定了即便是大房企,目前普遍采取的是高杠杆模式也将难以为继,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不可避免。因此,无论房地产企业采取何种转型升级路径,但实现低杠杆模式,都几乎已经成了唯一选择。
目前,在购房者观望情绪越发浓烈的背景下,调整债务期限和利率,主动权已经不在房地产企业手中,变债务融资为股权融资也不容易,资产证券化也可能难以卖一个好价格,那么,剩下最可行的道路,就是放缓扩张的步伐、打包出售部分资产、以价换量回笼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那些看得准、实施坚决的企业,才能断尾求生,才有可能去享受下一轮的盛宴。在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直接参与房地产行业分化重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那么,在目前楼市“松绑调控”的氛围中,成交量的分化,就为那些有远见的房企提供了“断尾求生”的契机。(采编: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