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阳春白雪,是用来仰望的星空。但对另一群人而言,诗歌是眼前火热的生活。16日,2014上海书展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诗人用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向四方来客念出了自己的创作:不一样的劳作,一样的诗歌—一样的梦想不曾跌落!
农民工乡音诗朗诵:“我在上海挺好的”
他们是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来沪务工者,年龄从18岁到60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建筑工、清洁工、保洁员、餐饮服务员、快递员、临时工、钟点工……16日下午,上海书展中央大厅的舞台,他们用夹杂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现场数百名观众为之鼓掌、喝彩。与此同时,从500多篇农民工作者的投稿中精选出的《我在上海挺好的:“中国梦·劳动美”上海农民工诗歌精选100首》在上海书展进行首发,农民工诗人现场签名售书。31岁的保安张先生来上海务工5年多,当天一口气买了10本书,“这本诗集很真实,写出了我们农民工的心声,好看。我要买回去送给工友。”
“在肉铺里也要想办法飞翔”
“在田野与城市之间/泪水与汗水一次次地拎干/不想在梦想中跌落/在肉铺里也要想办法飞翔。”这首诗歌名为《我的肉铺》,是这次上海农民工写诗诵诗大赛的一等奖作品。作者鲁传江是个白天挥刀卖肉、夜晚挥笔写诗的“肉铺诗人”。
“我就是想写点自己的心里话,这个7平方米的小肉铺是我的一方小天地,我每天在这里做生意养家糊口,和形形色色的顾客打交道,肉铺也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说句大话,我希望奏响小肉铺里的梦想之歌!”
早上7点,鲁传江的面包车准时停在了上海市中心的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门前,卸货,搬货,对货单,签字,整个流程不会超过1分钟。
“接下来还有一个公司和两家饭店的肉要送,其中一家还是李嘉诚旗下的子公司呢,你看,我这个‘卖肉小子’把肉卖给了李嘉诚!”汗水挡不住鲁传江脸上的自豪。
每天凌晨2点,鲁传江准时起床,运货,送货,卖肉……他开始了一天的“讨生活”。
1998年,在老家安徽省定远县遭遇了生活变故的鲁传江,来到上海投奔老乡,当时随身最重要的行李是两麻袋书—爱好文学的鲁传江总是调侃自己的学历是“初五学历”,因为考了三年高中没考上。
刚来上海一两年,鲁传江租住在一个六七平方米的狭小房间,他把房东送他的一只洗脚盆扣在地上,当成了书桌,开始就着“桌子”看书写作。“每天在肉铺的摊位上用锋利的尖刀把梦想分割/再一块块摆整齐/每天剥了皮的路灯扶着我回到我的小屋/厨房卧室卫生间书房客厅五室一间/共有八个平方/倒在床上/想把太阳涂成永远的黑色”是那时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虽然都是渺小之人,但我们都有梦想”
“记得那一年,我们在上海慢慢靠近/靠近我们的羞涩、慌张与窘迫/是外滩的照相馆,轻轻打开/我们带彩的光影与流年。那些年/我们对视,思念,鼓励,搀扶/走过的路越来越长/积累的温暖越来越多/那些年,我们在上海的低处/收藏他乡的疼痛,奋斗与经过……”这首诗名为《合影照》,是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作者叫许仲,建筑工地走来的沉默诗人。许仲现在的工作场所是上海市宝山区的一家在建建筑工地。今年42岁的许仲,1993年从江苏泗阳来上海打工,在建筑工地消磨了16个年头。这期间他做过建筑工地几乎所有工种:小工、瓦工、木工、钢筋工、水电工,工长、资料员、放线员、预算员、施工员……在建筑工地干活,其中的苦累不言而喻。起先许仲干的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小工,每天干完活浑身酸痛,手上渐渐布满老茧。晚上回工棚休息,许仲就把休息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
“一个人拥有永不服输和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念是最重要的,早先穷点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你必须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是改变命运的前提。”生活,在许仲眼里,就是生生不息的奋斗。在上海打工期间,许仲创作了100多首以上海为题材的诗歌。“那年,我把手放入黄浦江/感知上海的温度/像一个忧伤的人/紧紧抓住上海摆动的衣襟/黄浦江,你流走了/没有倾听我的诉求;那天,我的心纯净,微小,脆弱/在上海的低处/我捧起落在江水中的脸/看自己在指缝间泪流满面;那时,我捧起奔涌的黄浦江/让心与它一起流淌/直到我双手只剩下阳光/直到黄浦江,在我面前失去方向”这首《双手捧起黄浦江》是许仲的得意之作。生活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学习在上海,成熟在上海,许仲告诉记者,与工友的交流,内容都跟这个时代、城市和工地息息相关。“虽然我们都是渺小之人,但我们都有梦想,都有期待。疼痛时一起安慰、疗伤,快乐时一起分享、鼓劲,那些粗糙的时光十分真实而又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