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和符号,他们扎根城市却不是城里的人、住在城市却难享城里的好。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和奉献,年复一年的迁徙和流动,在为我们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同时自身承载着数不尽的身份歧视、就业限制、保障缺失。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李克强总理主持会议并强调,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要逐步让他们融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把他们视为城市“二等公民”。这无疑为农民工市民化,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但农民工市民化这个融入过程注定是渐进的复杂的,多年累积的二元格局、身份排斥、就业歧视、保障缺失绝非一个会议就能轻易改写。在这一涉及数量庞大、利益关系复杂的身份融入心理认同的社会进程里,如何让农民工顺利快速的市民化,作为职工“娘家”的工会,不可或缺,大有可为。
要积极主动吸纳农民工入会,让他们有组织。有组织才能改变弱势地位,增强身份认同感。农民工因为流动性分散性大、职业变化快,从业多在小微非公企业的原因,长期游离在工会组织边缘。在市民化的进程中,农民工作为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的局面短时间内仍难改观,遇到困境时的孤立无援,遇到不公时的申诉无门,势必会深化心理孤岛的阴影,增强市民化进程的抵触心态。工会创新农民工入会方式,通过源头入会、劳务市场入会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民工入会,就会更大程度上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消弭市民化进程中的不和谐和心理龉龃,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让他们有保障。有保障才能免除后顾之忧,提升融入的信心和主动性。农民工除了现有的养老、医疗、住房、就学等差异化待遇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外,与农民工正当经济权益关系最密切的同工不同酬、工资拖欠、加班过度、社保欠缴的就业和收入歧视,绝非简单的制度安排就可以解决,可以预见处于劳动力市场极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在身份融入的过程中,经济利益的伤害和纠葛、劳动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必定如影随行。这恰恰是对工会价值发挥的最迫切期待最现实需求。
要努力提升农民工职业能力,让他们立得住。立得住,才能融的入。朝不保夕、黑白颠倒、颠沛流离、受尽白眼的工作不是每个农民工辛辛苦苦到城市打拼生活追求梦想的工作,更不是所谓的体面劳动,融入市民化后的就业不能仍然聚焦在环境差、待遇差、保障差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职位。特别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希望从事更体面、更有技术含量、更高大上的工作,同时这也是经济发展提档升级、缓解结构性用工荒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在职业教育不提也罢、企业培养顾忌重重,个人学习有心无力的局面下,工会可以试着找到工作切入点,完善在岗技能培训。广泛组织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名师带徒等活动,通过“金牌工人”、“首席职工”、“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等荣誉引导职工学技术、提能力,
因此说,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进程里,工会责无旁贷,不是看客,理应有戏。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诸多挑战前,工会义不容辞,不仅呐喊,更要上阵。如果说农民工市民化号角已经吹响,那么工会制定行动路线图大有可为的时候到了,工会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