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文化部首次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发布会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表示,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农耕文明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诞生了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多数非遗项目都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但是,目前很多非遗项目的生态和整体环境已经或正在消失,这是非遗保护工作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文化遗产带来了很多影响,而如何加强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且两者并非水火不容。
马盛德表示,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时代。如何让文化遗产在今社会环境中得到很好的衔接、很好的融合和很好的传承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两年,文化部也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例如进行调研、召开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学术研讨会等。通过调研和召开研讨会,文化部一方面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将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厘清。
马盛德表示,除了文化部方面的努力,有些地区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比如湖北省武汉汉阳区、江苏省苏州市舟山村等地都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非遗保护。非遗需要有特定的生存环境,比如一个村子里开展民俗活动,村落格局就为这些民俗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老百姓按照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开展民俗活动或者进行民间艺术表演。”城镇化以后,有些村落变迁,或者变成了城市生活,村落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遗产是跟着人走的。在这样的新环境中,如何给非议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呢?马盛德表示,有些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给非遗预留了位置和空间,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还相对好一些,群体类表演艺术或者民俗活动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继续传延,特别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
马盛德最后表示,文化部讲座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中国的地域差异很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域性文化特色,文化部非遗司要使这个文件符合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