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贵族化”的城市有悖以人为本
时间:2014-07-12 16:41:3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印斌 

    城市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建筑外表的光鲜上、居民人群的“中产”、高端上,而且应该体现在给各个层级的人群以平等的发展机会。从结构上,应该接纳不同层次的群体就业;从门槛上,应该尊重每一个人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说,中国城市发展出现“贵族化”倾向,使得大城市容纳流动人口的低成本空间越来越缺乏,人口流动、定居门槛越来越高。这种倾向,对于城镇化中人口合理地向大中城市聚集,起到了负面作用。


    不同类型的城市采取差别化的进入政策,原本也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毕竟,像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确有必要采用行政、经济手段约束人口扩张。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中城市就可以随意抬高门槛,肆意挤压进城农民的生存空间,甚至普遍出现“贵族化”的发展倾向。


    其一,很多大中城市仍热衷于以地产拉动城市升级,追求城市表面的光鲜。在城市面貌取得“一日千里”发展的同时,也人为抬高了房价。而高昂的商业物业成本,以及住宅租售价格,使得进城创业、就业的低收入群体越来越难以安居乐业。不仅滋生大量的“房奴”,加剧进城民众的负面情绪,也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其二,城市建设标准的提高,让曾经容纳大批低收入群体的“城中村”、老旧小区等建筑逐渐消失,进城农民、寻求就业的大学生等群体,越来越难找到一处廉价的“落脚之地”作为过渡。而这样的“落脚之地”,不仅可以托起青年的创业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也能够在宜业宜居的过程中,推动城市崛起。


    城市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建筑外表的光鲜上、居民人群的“中产”、高端上,而且应该体现在给各个层级的人群以平等的发展机会。从结构上,应该接纳不同层次的群体就业并宜居创业;从门槛上,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并在流动迁徙中实现个体的价值。


    此前,加拿大作者道格·桑德斯在其著作《落脚城市》中提出了“落脚城市”的概念,什么是“落脚城市”?很简单,就是城市中接纳贫弱群体的低成本社区。类似的概念,我们往往称之为“城乡结合部”。其实,农民迁徙进城,尽管最初的落脚地依然与乡村有着某种同构的意味,但城市特征则显而易见。再边缘、再无序,也是城市化的一个个深刻脚印。从这里出发,城市化开始了枝枝蔓蔓的发育。


    因此,眼下需要做的不是无视、漠视,更不是人为抬高大中城市的门槛,造就一个“贵族化”的城市,而是应该将这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地区毗连的土地——编者注)纳入公共管理的视野。同时,还要降低城市的进入门槛,普遍覆盖公共服务,让移民有机会融入当地社会,共同托起一个个繁荣的城市。


    因此,既要落脚,更要融入,城市化不能建立在“贵族化”的路径之上,那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否则,城市化的结果,就只能是在造就大量回不去故乡,却不得不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化人群。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