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杭州推独居老人“住家”项目 医生免费寄宿独居老人家
时间:2014-07-03 10:59:02  来源:钱江晚报  

    邀请省级大医院的外地进修医生,免费入住独居长者的私宅。医生不用焦头烂额去租房,长者相当于夜里有一位免费的陪护家庭医生。多美好。

    昨日,上城区独居长者“Homestay(意思是住家)”项目首对基本达成签约意向,但却好事多磨——长者没有爽快签约的心结是:“怎么没有相关单位的人来签个字?”;医生则对长者的亲生子女未曾到场心存疑虑:“我再仔细想想”。

    何大伯的心愿——

    我想有一个人每天来敲卧室门

    上城区“医护人员家庭寄宿”项目的首个意向签约案例,位于长明寺巷社区。打算第一个“吃螃蟹”的居民是81岁的何大伯,退休工程师,头发花白,戴一副老花眼镜,家住老房子的五楼,不过何大伯一口气爬上去,精气神可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何大伯开朗健谈。昨天中午12:30,房客还没到签约现场,何大伯已经在畅想着Homestay生活了,“我现在不比以前那么健旺,老咯!有心脏早搏、高血压。我想呢,等王医生住进来,一是不要太吵;二是他每天回家和出门时,能早晚敲个卧室门,跟我打个招呼;三是,万一我出点什么状况,帮我打个120急救电话。”

    何大伯美丽畅想的背后,是两个给他留下阴影的辛酸事件。一个是隔壁单元的一位老太太,五六年前过世了,不知道过了多少天,才被人发现。还有一个是老先生当年浙大的一个同学,住在新华电影院楼上,70多岁,有一次,连续七八天没去省老年中心活动,才被老伙伴们疑心,后来大家去他家,发现他赤膊躺在洗澡间里,睡过去了。

    养老院?何大伯是不去的:“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互相也不讲话,没有家的感觉。”

    请保姆?一个是价钱贵;另一个,最主要是矛盾多,烦不过。

    儿子是很孝顺很出息。大儿子是教授,住九莲新村;小儿子在设计院工作,住南星桥。但是,愈优秀的儿子愈是“飞鸽牌”,何大伯心疼地说,他们太忙了,各自也有小家庭要照顾,所以除非生病,不喜欢给儿子添麻烦。

    王医生的压力——

    主意很棒, 但我不想成为焦点

    昨天中午13:00左右,王医生急匆匆赶到长明寺巷,白白净净,戴着眼睛,很秀气,他是湖州某医院的优秀医生,被派来省妇保医院进修一年,才到杭州没多久。

    但是王医生一看社区会议室里那么多媒体的长枪短炮,有种被围观的压力,沉默了。

    记者们想活跃一下现场气氛,也担心王医生改变主意,不愿意签约,于是想用小问题缓和些气氛:“以后住在一起,就像是亲戚了,王医生的年龄是不是跟何大伯的孙辈差不多?王医生打算住多久?还有,若找了女朋友,会不会搬出去住了?”

    王医生被逗笑了,语速很快,讲话干净利落:“我35岁了。再找?就二婚了。”

    另一位记者问王医生:“您为什么决定参加这次项目呢?”

    王医生收起了笑容:“我觉得这个项目本身很棒。其次,何大伯我之前见过一面,我觉得他很和蔼、很善良。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答案,但是我不想说一些高大上的话,也不想成为焦点。”

    何大伯的纠结——

    我想请相关单位给个担保

    这边厢,王医生已经有些别扭;那边厢,何大伯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简单的签约仪式开始好事多磨起来。

    别看何大伯已经81岁高龄了,但他是个做事谨慎,有点小固执的老人。对于这次签约,虽然老人很高兴,但是也有顾虑:为什么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没有出现在签约现场?“王医生是很好的。但对我而言,毕竟家里住进一位陌生人,如果有医院、社区或保险公司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能来签个字,会给我一个安全感。”

     何大伯的要求让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有点措手不及。王医生也觉得有些尴尬,不过,他修养不错,并没有立即拂袖而起,只是轻声说了一句:“我没有办法向医院提出这样的要求。”

    现场的空气有些凝固了。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之前确实考虑欠周。工作人员急中生智:“何大伯,您先签了字,这协议放您那儿,等我们把方案完善后,您再将协议拿出来,可好?”

    何大伯点点头。

    王医生的顾虑——

    老人子女是否应该表个态

    13:20左右,王医生不停地看表:“14:00有个手术,我必须赶回医院了。”

    长明寺巷联珠里是个老小区,小巷子有点像迷宫,冲出会议室的王医生一下子没找到方向,而我正要开车回报社,顺便问他:“王医生,要不要搭车?”

    “今天这场面搞这么大,我怎么也没有料到。我的想法本来很单纯。”王医生上车就打开了话匣子,作为省红十字会“急救讲师团”的免费课讲师,他平常也乐于做志愿者,所以刚听说这个项目时,就觉得很有意思,“这个是国外早就有的项目,双方互利,长者安心,很希望中国也可以做起来。所以我就报名了。”

    不过,何大伯的亲属没有到现场签约,让王医生有点诧异:“那么大的事儿,他的儿子媳妇万一不情愿,味道也蛮差。”

    记者在社区采访邻居们时,大家还有一层担心。陈大妈说:“住进来的医生担风险的呢!万一老人在家里出点事情,让他负责怎么办?如今路上扶扶摔跤的老人,一般人都要心里打个鼓……”

    那么,王医生还打算签下这个协议吗?“我再仔细想想。”汽车开到岳王路,王医生在省妇保医院东门附近下了车,微皱着眉头,向医院飞奔而去。

    何大伯的儿子——

    我支持,希望事情更严谨完美

    那么,何大伯的家人,对这件事情是否支持呢?

     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何大伯的长子何教授。何教授毫不迟疑:“我支持。我觉得这是好事。”

    何教授说:“也许社会上有缺乏信任的现状存在。但我父亲平常也跟我提过独居老人出事的案例,他心里是很支持这个项目的,他很善良,也乐于助人,所以,我想即便医院方面不签字,父亲也会邀请医生入住。”

    何教授说,我们想要的,只是希望好事能够更好、更严谨、更完美。

    而长明寺巷社区表示,将于近日邀请省妇保医院、王医生、老人及其子女一起就王医生入住事宜进行细致的安排。

    小营街道的居民若是有意向参与homestay项目,可以咨询小营街道民政科,联系电话:0571—87808530。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