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城镇“有生存无生活”
时间:2014-06-19 13:22:30 

  关于“从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当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这一问题,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历史教训已证实:没有小城镇作为‘拦水坝’,人口的洪流就会大量地涌入大城市;没有小城镇提供的就地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就易引发‘贫民窟病’;没有小城镇对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贡献,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周刊》6月17日)

  小城镇能否成为大城市的“拦水坝”,这主要取决于小城镇能否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等社会配套服务。可即便在我们的发达地区,这也很难做到,因为全国资源配置普遍遵循先大城市再中等城市再小城镇的法则。在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下,指望小城镇作为“拦水坝”很容易回到一个“管”字上,结果就算管住了农民,让他们不往城市流动,但也无益于改善其生活条件。

  “贫民窟病”的本质是发展不均和差距过大。如果农民立足出生地却看不到“出头之日”,如果光鲜的大城市产生的诱惑无法抗拒,即便人为设立小城镇这样的“拦水坝”,也难以真正拴住农民的心,至多是催生户籍政策倒转,即用户籍像风筝那样“牵”住农民。

  从另一角度看,眼下小城镇的普遍问题是“有生存无生活”,即可以满足一般生活需要,但难以提供工作、休闲、文化等更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社会配套服务。许多从农村搬往小城镇的农民,只不过是通过数年打工积累,将家从农村搬到了城镇,但对他们自己而言,其春出冬归打工的“候鸟”特征并无本质改变。

  哪里资源丰裕,人们就对哪里趋之若鹜。当下有一个极其普遍的人口流动路线图:从农村到小城镇,再到中等城市,然后是大城市,最后是京沪广深这样一线发达的城市。限于高昂的流动成本,每一次向上流动往往并非出于自由选择的喜好。

  在这种流动路线图上,除了职务晋升这样不多的通道之外,更多人只能尽可能多地积累,攒够进入更大城市生活的“资本”。每一次进入更大城市,均可能从头干起。这样的金字塔结构可能满足专家们的奋斗想象,但从社会公平角度看,无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也不可能根治“贫民窟病”。因为城市离不开进城务工农民,而农民收入本来就低,由于没有城市归属资格,不得不付出更高昂的生活成本。

  “贫民窟病”确实是发展中国家经常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但避免这种现象不应回到强化户籍管理的老路上,毕竟这种刚性管理模式无法顺应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需要。当然,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寻找破解路径,那就是改革传统资源配置模式,通过对中小城镇倾斜配置资源逐渐补齐短板。只有当中小城镇满足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工作与生活需要,社会差距逐步缩小,“贫民窟病”才可能消解于无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