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邹章庭是宜宾市江安县江安镇加捻村小六年级的学生,家在离学校9公里外的红岩村。小学6年时间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她都坚持步行9公里山路到学校上课。为了不迟到,小章庭每天早上5点起床准备中午的盒饭,6点出门,独自一人在崎岖山路上跋涉两个小时到学校。下午放学后6点才能到家,然后做完当天功课后,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才能休息。到了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她必须摸索着在黑暗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尽管穿着很厚的衣裤,还是觉得很冷。(6月9日《四川日报》)
自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导致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原本“一村一校”逐渐撤并为“一乡两校”。于是,“11岁的邹章庭每天独自一人在崎岖山路上跋涉两个小时才到学校”,可见路途之遥远,求学之艰辛,不能不让人动容!
自2001年起,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全国各地掀起一场“撤点并校”的狂风,一些村小几乎“一撤到底”,为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一些孩子为了不迟到,不得不“早5点起床,晚6点到家”,落个“两头黑”是常事。个别孩子更因经不起长途跋涉而辍学的例子也不少闻。
其实,“撤点并校”一直是在争论声中进行的。为减少教育经费投入,政府和主管部门只顾着“自个的利益”,搞“一刀切”,教学点“一撤到底”,中小学“一并到位”。这种既不尊重教育规律,也不尊重家长和孩子,肆意践踏受教育者权利的行为,可谓司空见惯。同时还引发了诸多“后遗症”,11岁的小邹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撤并时,能多听听群众和家长的意见,也不至于苦了孩子,累了家长,更不至于“好心办了坏事”。
从某个层面上来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只是一句空口号而已。它的落实伴随着许多民生问题:家长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爷辈自身就是个文盲,仅会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不少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又如何受教育权;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教育穷,孩子苦”的现状。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农村孩子这一上学难的问题?笔者认为,这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三位一体”齐发力才能解决。首先,这需要政府挑起教育经费的重担,整体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逐步恢复一些村小、教学点,重点破解教育资源均衡难题;完善村组路网建设,对农村学生家庭给予一定程度的寄宿、交通补贴。其次,需要学校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和寄宿生的成长,尤其是要管理好周末的“真空期”,加强安全教育。最后,还需要家长高度重视自己子女上学问题。否则,“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李克强总理已经给出了“教育公平”的路线图。但愿,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在“在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下,这种“马拉松式”的上学路能得以终结,农村孩子的求知路也不用走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