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和就业竞争的不平等是影响阶层固化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重点是通过制度设计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公平竞争
又到高考。对于很多农村寒门子弟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
向上流动意味着机会与希望。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公正流畅的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模式在我国尚未最终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国社会阶层封闭化程度逐渐提高,阶层流动率呈下降趋势,其中教育机会和就业竞争的不平等是影响阶层固化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机会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比例相对下降
一系列实证研究显示,高等教育机会城乡不平等有所上升,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比例相对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在性别、民族、父亲职业和父亲文化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上世纪90年代城市孩子上大学的比例是农村孩子的3倍,本世纪以来这一差距扩大到4.9倍。实际上,许多农家子弟在考大学之前的几个升学阶段就被逐步淘汰出局,其中初中升高中阶段,相当数量的农村孩子放弃了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
李春玲认为,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的精英化、效率化是导致城乡教育机会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了逐级考试制度和学校重点与非重点等级分类系统,这一制度体系选拔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平等:比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使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更难通过层层升学考试;高考加分及大城市分数线优势等政策制度的存在,让拥有较多资源的优势群体能为其子女争取更多的教育机会。
农村孩子受家庭条件、自身能力等因素限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课题组2013年对12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农村家庭出身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最为突出。
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只有69.5%。平均初职月薪比较,前者的3443元也明显高于后者的2835元。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大学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工作单位,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进入这两类单位的比例分别为47.8%和10.4%,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毕业生的31.1%和2.5%。
李春玲分析,农村孩子特别是寒门子弟最缺乏“拼爹”的资本,最没有“啃老”的条件,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他们在社交、自我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不如城市孩子全面。这些因素都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就业难又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抬头,一些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因此降低。
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公平竞争、机会均等
城乡之间的教育机会和就业竞争不平等使农村孩子向上流动障碍增加,这会进一步固化和扩大现有的城乡不平等,并使这种不平等代际传递,从而加剧社会阶层固化。
为避免这样的后果,李春玲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特殊手段,降低农村孩子教育成本和失败风险,提高教育投资回报率;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推行就业扶助等倾斜性政策措施,减少农村子弟就业困难。
李春玲认为,我国目前的阶层固化与一些不公平的制度安排有关,首先是城乡二元分割制度,导致农村居民就业和受教育的机会少于城里人;其次是官本位制度导致部分官员权力过大又缺乏适当的监督约束机制;再者是公平竞争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造成就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拼能力而是拼背景靠关系。
在李春玲看来,社会不公包括结果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假如结果不平等是由于公平竞争导致的,那大家都能接受。“对政府来说,重点是通过制度设计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公平竞争、机会均等。”李春玲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城乡居民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加大社会保障、救助制度建设,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帮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同时为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