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搭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时间:2014-06-04 12:45:16  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  

    长期以来,受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地理区位条件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形成了东、中、西部城市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16年)》的印发,强调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将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注重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增强城市辐射功能

  《规划》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内陆中心城市要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健全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要完善城市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加强协作对接,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互补发展。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加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城市群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也是势在必行。我国东部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压力,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也日益加剧,需要调整优化、转型升级。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和社会成本均低于大城市,土地、环境和交通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强。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配置,城市功能科学定位。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未来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定居的主要载体。发展中小城市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从城市的布局来看,现在我国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已经达到518个,而1978年时只有164个。尽管如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城市数量总体仍然偏少。未来,预计中国城市数量将由现在的 657 个提升到 770至800 个,其中主要是中小城市数量的增加。

  《规划》提出,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 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

  由于中小城市的行政级别相对较低,与大城市相比在资源分配上不具备优势。因此中小城市发展产业,关键要理顺体制机制。

  促小城镇健康发展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小城镇更易与中小城市、农村新型社区互动。推进小城镇建设,可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无论是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心理成本都相对较低。

  随着农村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等资源的相对充裕,小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去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三个1亿人”实现城镇化,其中第三个1亿人,就是要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小城镇将成为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阵地。

  笔者认为,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调配作用,挖掘地方特色和优势。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重点城市群或城市带周边的城镇,要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