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深圳首创“地陷办” 24亿修补地下空洞
时间:2014-05-16 13:00:47  来源:南方周末 

  因6条人命而生,深圳首创全国唯一的“地陷办”,全面协调一座城市的地下难题。汛期已到,中国城市内涝已成常态,地陷也接踵而来。深圳得失,可为中国治理地陷提供复制或反思的样本意义。

  与其他部门不同,“地陷办”并非深圳市政府常设机构,没有正式的人员编制安排,没有办公经费,没有应急车辆,甚至没有机构代码。“我们是正宗而又山寨。”

  2014年5月5日,对于突然到访的南方周末记者,刘永根没再回避了。此前他和同事反复婉拒了采访要求。这个刚设立半年的临时机构显然更愿意低调,甚至连114查号台也问不到电话和地址。

  这是一个约30平方米的办公室,刘永根和几名从不同单位借调来的同事挤在一起办公。会客用的沙发还是深圳市应急办腾让出来的,而一旁的档案柜上也只有寥寥几摞文件报表。

  不过,这是一个临危受命的机构,负责协调全市约2000平方公里内的地面坍塌突发事件处置,掌管每年8亿元的专项治理资金。虽然专职人员不到10人,但“兼职人员”却遍布28个政府职能部门及燃气、电力、轨道等相关企业。

  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61岁的刘永根是其办公室主任。在媒体的日常报道中,它有个通俗易懂的简称:“地陷办”。不过,刘永根反复强调,规范的简称应为“地防办”。

  “这是全国各大城市中,唯一协调组织治理地陷的专门机构,深圳也是唯一一次性批复24个亿用来做这件事的城市。”刘永根如此评价说。

  6条人命换来“地陷办”

  2014年5月11日,深圳遭遇6年来最大暴雨。而暴雨过后,城市次生灾害之一便是地面坍塌。

  地防办早已进入警备状态。当日下午5时,刘永根和同事正在冒雨赶路。在电话中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市领导都在值班,我们全部到了现场,一天没有歇脚。”

  刘永根说,本轮强降雨期间,全市已发生31起地陷,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面对地陷,深圳这座城市早已心有余悸。在一年前的5月20日,一起导致5人遇难的地面坍塌,成了深圳治陷的分水岭,也促成了地防办的临危受命。

  也就是这起被定性为“较大”级别的突发事故,彻底惊醒了屡受地面坍塌困扰的深圳。据市地防办工作简报记载:“2013年深圳市共发生地面坍塌事故两百余起,造成6人死亡,防治形势极为严峻。”

  在深圳悲剧之外,全国情况同样令人揪心。据南方周末早前报道,2009年-2013年直接因城市地下管线事故而产生死伤的事故案例共27起,死亡人数达117人。单就致死伤的地下管线事故而论,呈逐年增多趋势。

  然而,目前尚有逾60%的城市未进行地下管线普查。“中国地下管线事故正从潜伏期进入爆发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说。

  “5·20”事故之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牵头进行全市初步调研。三个月后,一份多达62页的专题调查报告上呈市政府。

  该报告认为:“地面坍塌主要由非自然因素导致。”因自身建设质量和维护问题导致的管渠破裂,及受其它地下工程建设影响导致的管渠破裂,是形成地下空洞和造成地面坍塌的两大原因。而深圳降雨多、城市发展快更是加速了这类事故爆发。

  2013年8月22日,在市政府研究全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会上,常务副市长吕锐锋点名请已退休的刘永根出任办公室主任一职,刘永根原是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巡视员,早前任副局长。

  “虽然地防办还只是临时机构,但办公室牵头人角色重要,没有熟悉的人脉和一定行政级别,是干不好这活的。”地防办工作人员龚淑云博士说。

  不少城市治陷机构是设在某个职能部门之下。“比如北京,专门负责处置地面坍塌的部门设在市政市容委,虽然也很重视,但不是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机构来协调工作的。”刘会忠说。

  2013年8月30日,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副市长吕锐锋任组长,各区与相关职能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与办公室。随后,深圳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挂牌成立,同时,还组建了一个由三十多位专家组成的队伍。自此,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体系基本形成。“从开始提出专题调研,到成立领导小组前后不过三个月。”刘永根说,“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如果再不重视防治塌陷工作,我们的今天就是兄弟城市的明天。”在刘永根看来,深圳遇到的地陷困境,其他城市以后也会或正在遇到,“我们正在做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第一次“下马威”

  频发的地陷,似乎正在警示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深圳速度”。“坍塌说到底是质量问题,每个时期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制约的。”刘永根说。

  这是全国城市的共性,但北方还有一个特性。“北方城市地面塌陷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战时遗留下来的大量防空洞,比如哈尔滨,因维护本身就不及时,加上地铁快速建设,原本地下结构平衡被打破,最终酿成塌陷事故。”刘会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城市地下的脆弱,已超乎想象。刘永根一上任,地陷事故就来了。

  2013年8月30日上午,福田区梅华路与新洲路交界转弯处发生路面坍塌,一辆公交车后左轮陷入深坑中。“难道梅华路塌陷是给我们下马威吗?”刘永根说。

  而这一天,深圳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地面坍塌事故防治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对推诿扯皮、推进不力的单位进行问责。到2014年5月,地防办代表市政府已与各成员单位陆续签订责任状。

  梅华路坍塌成了对地防办的首度考验。这次考验的制度性成果是,地防办制定了以属地管理为主的《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应急程序》,对如何应急处置、信息报告、指挥协调等环节作了具体规定。也就是说,处置日后发生的地面坍塌事故有了工作指引。

  2014年3、4月间,深圳又发生多起路面坍塌,龚淑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处置过程均走坍塌应急程序,应急抢险工作秩序井然。”

  按照工作方案,各区和街道均设立了相应的地防办,以对接市地防办工作。吕奇是南山区住建局工作人员,现被抽调到区地防办工作。“今年以来,南山区共发生地面坍塌事故6起,区地防办按程序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应急抢险处置。”吕奇说。

  没有突发事故时,市地防办会派专家到各区地防办授课,主题包括地面坍塌的成因、主要技术排查手段、应急处置手段等。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技术指引,让基层掌握地防知识。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知识,龙华新区借助保安员、城管信息采集员、绿化养护人员、清扫保洁人员、出租屋综合管理员、物业管理员的眼睛发现坍塌隐患,实施了报料奖励措施,对第一有效报料人予以1000-5000元奖励,目前已有7位市民因有效报料获得奖励。

  排查家底有多难

  “深圳速度”改变了昔日小渔村。然而,当时为了追求速度,大量河道被改建成暗渠,填土建设成道路、厂房或住宅,由于建设标准低、年久老化,一旦发生破裂,上部土层形成空洞,便造成了地面坍塌隐患。刘永根说,深圳市有大小河流330余条,其中不少埋藏地下,而这些都是隐患。

  摸清家底,排查隐患,正是市地防办的重点任务。依据上述专项方案,全市要求在2013年第三季度前完成全面“体检”。

  近几年,摸清家底已成为不少城市治陷的“标配”。哈尔滨在两年前就成立了领导小组,对全市地下进行排查。而天津、昆明、南京、上海等地已分别摸底,建立地质资料统一档案。

  但更多的中西部城市还未真正动起来。“再不重视起来,可能会出大事的。”刘会忠说。

  不过,要在2013年第三季度全面完成“体检”,对深圳市地防办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地防办在2013年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全面体检”未按期完成,“重点诊断”进展缓慢,地面坍塌隐患尚未全面掌握和治理,地面坍塌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甚至影响人员财产安全。

  2014年5月6日,深圳市地防办专家组成员、市建筑工程质检中心副部长孟照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全面“体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难以完成。而且这些隐患也会随城市建设而变化。深圳市地质局总工刘都义也表示,深圳临海,地质条件复杂,要短期查清楚家底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未全面“体检”,但重点区域的攻防战已然打响。

  深圳市现有道路长度超过6000公里,如果全部进行地下空洞探测,其费用将非常庞大。为此,地防办只能重点突破。

  2013年,龙岗区完成了全区48条被覆盖河道的“全面体检”,发现严重隐患31处,其余的正在检测和招标,该区已先行投入5000万元。宝安区初步排查出86处道路地面坍塌隐患,发现隐患路段52处,并处理了100多宗路面设施沉降损坏问题。而南山区对地下坍塌隐患也全面体检过一次,“地下空洞仍在发育过程中,虽然已做过一次体检,但我们仍不敢掉以轻心。”吕奇说。

  因工作量大,有成员单位直接把“体检”工作交给了第三方公司。受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委托,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又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研究所,是国家授权的电离层通信基本数据观测单位)于2013年底排查了3条道路。该项目负责人崔海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三条试点路段共15公里,发现有上百处管线周围脱空、结构层脱空等隐患。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类似这种借助探地雷达排查坍塌隐患的专业公司在全国并不少,只不过,要查清家底需支付不小的探测费用,正常的排查费用在3万-16万元/公里。

  而该市交通运输委在2013年工作总结中称,经过排查道路共6000多公里,发现隐患621处,已组织整改591处。

  全面摸清家底已调整为长期工作。据了解,深圳市打算用3到5年时间,绘制一张地下空间三维图。与此相关的,是6月1日就要正式实施的《深圳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深圳试图通过该办法首先完成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工作。

  在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上,深圳只是一个后进生。不少城市已部署相关工作。天津、昆明等地规划部门都已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全市地下空间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山寨地陷办”的困境

  “我们是正宗而又山寨的‘地防办’。”2014年5月5日,该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自嘲道。

  与其他部门不同,地防办并非深圳市政府常设机构。因此,没有正式的人员编制安排,没有办公经费,没有应急车辆,甚至没有机构代码。更重要的是,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和地下空间信息管理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这些尤其需要得到制度的保障。

  即便如此,在受访的专家看来,深圳模式仍是具有开创性的。由一个有两位副市长、两位副秘书长参与的专门领导小组来组织协调,顶层设计在国内绝无仅有。其次有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问责制等。“如果深圳这种治理模式有效,是值得在全国推广的。”刘会忠说。

  “我们希望政府能将临时机构转为常设机构。”当了半年多地防办领头人的刘永根颇感困惑,“急需解决应急抢险用车,现在很多灾情处置办公室同事都是私车公用。”

  除此之外,地面坍塌隐患具有涉及范围广、隐蔽性强,必须通过专业检测手段才能发现的特点,在检测技术与经费上有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相关的管理与整治方式与以往的地质灾害防治不同,再加上临时机构的性质,这些因素,使得地防办在资金规划、报批和使用上也会遇到制度障碍。

  而在各区、街道地防办,还会遭遇人手不足的难题。龚淑云说,区和街道一级的地面坍塌防治工作更多压在应急办或三防办,他们本身已有工作任务,再额外加上地陷防治,个个早已满负荷运转。“据我所知,今年3月30日深圳遭遇暴雨时,仅龙华区地防办工作人员就三天两夜没有合眼。”

  让刘永根他们欣慰的是,在地陷防治方面,深圳可谓是大手笔,政府专项投入可能是全国之首。据介绍,深圳市已明确近3年共安排24亿元,用于地面坍塌应急防治项目和隐患治理工程。刘永根说,24亿资金到底该怎么用,他们正在组织力量编制三年及年度的项目规划。

  不过,在尚未查清家底的背景之下,要科学编制规划同样不容易。龚淑云说,“现在各区街道对项目规划早日出台颇为期待,但还是担心报少、报漏、报错了项目,比如,一个实际投入上千万元的项目最后只有几百万资金,或者只需几百万的项目却申报了上千万等问题,所以,各区街道和我们一样都很矛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