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深圳暴雨能否“冲刷”中国城市通病
时间:2014-05-13 23:21:56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鲁珊 

    春末夏初,风雨雷电。随时可能遭遇的“看海”,让各大城市惴惴不安。这两天,又一个大都市被突袭,它叫深圳。

  6年一遇的暴雨,一巴掌把深圳“拍晕”。300处道路积水,5000公交停运,2000汽车被淹,80趟动车停运。

  各大城市自嘲“逢雨便看海”,多少有些戏谑之言,阿Q色彩。惟有深圳,不可以。

  因为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城市,它的年纪,甚至比80后都要小。它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窗口,但我们也可以视它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本”。每个城市,因为一把复杂的发展史,可以把“排水管道”的问题推给历史沿革,然而,深圳没有。

  这个城市,只用了30年时间就跻身中国四大“一线城市”,1900平方公里上已经聚集了1800万人口,它是一代人真实的“中国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活标本。它没有历史可以“推诿”——然而,它还是淹了。

  不只这次,3月底,一场暴雨也让它不堪一击。又不只3月,2013年的10次地陷,6人丧生。深圳,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它本是徒手起家,白纸易画,但一场暴雨,现出了它年轻身体上的累累伤痕。

  职能部门解释,深圳的排水系统照苏联模式设计,高寒模式本来就不适合多雨南方。这30年来,累计修了13700公里下水道,不过标准都是一年一遇。

  假如我们一直沿用深圳在全国城市中的“样本”意义,那也不妨从这两条理由中,分析中国城市管理的通病。

  深圳临海,不但多雨,且多台风,苏联的高寒少雨模式怎么可能适合这里?这种道理,普通人都想得过来,决策者怎会想不过来,即使一个人想不过来,专家、民众,经验者聚拢在一起,怎会想不过来,但这样的决策究竟变成了现实,而且,不是一场暴雨,我们竟从不知晓这样的决策——一个城市的决策,究竟应该是怎样的,究竟应该以怎样的程序,履行怎样的规则,公开到何种程度,分配怎样的责任与义务?

  再者,30年1万公里的下水道,不能说历任城市当家人不重视排涝,但一年一遇的规模,只能说这份重视太过小心翼翼。当然,在深圳这样的都市,要修巨型下水道的话,每修一公里造价2亿元,修100公里就可以造4座楼王“京基100”,这实在不是随便的手笔。更何况,如果不连网,或不下暴雨,这几百上千亿就没有派上大用场,没有人知道。地方当家人,五年一换届,我们上哪里去找足够的动力,驱动长官们热衷于做看不见又费长时的事,比如修下水道,比如建城市科学管理体系?

  解剖深圳标本,总病症一个字:“快”。城市发展实在太快,而人跟不上,管理跟不上,体制跟不上,连下水道,老天爷都跟不上。如今暴雨冲出深圳之“快病”,曾立志为中国“体制改革”探路的年轻城市,不知能否借此一解城市管理之通病,方不负“标本”之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