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如果阅读的是触及心灵、产生共鸣、提高修养的书籍,无论在纸上读还是在手机上读,都没有什么区别。而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将从原来的12个城市扩展到12个省份,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些校园周围,这一趋势尤其明显,近来很多承载着一批批学生共同记忆的二手书店、个性书店终究敌不住网络书店的攻势,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去年,财政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对12个城市56家实体书店提供9000万元资助,重点扶持一些有影响力的实体书店。但这也被认为是一项救急不救穷的政策,互联网时代的实体书店发展之路依然挑战重重。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电商的繁荣改变了人们购物的习惯,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网络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理财的习惯,而且这些改变都是初露锋芒、方兴未艾。与之相对应的传统行业正在消化这种改变带来的阵痛,有茫然和困惑是必经的阶段。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倒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毕竟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如果阅读的是触及心灵、产生共鸣、提高修养的书籍,无论在纸上读还是在手机上读,都没有什么区别。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小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