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学区房频繁买卖,价格越炒越高,个别名校对口小区的房价甚至创下了每平方米8万元的高价。昨天,静安区教育局出台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新政,首次规定从2014年开始,该区每户地址五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并要求各公办小学从今年开始建立对口入学新生数据库。这一最新出台的规定,被家长称为是“最严入学新政”。有专家认为,此举有助于抑制为了入学而买学区房挂户口、一报好名就把房子出手的学区房买卖现象。
好学校周围房产被频繁“倒手”
“只要是学区房,哪怕煤卫全都没有,只要挂出去,一周之内立刻成交”、“我买学区房的时候还有人和我抢,差点没买到,最后我当场多出5万元,一次性付款,算是‘赢’到了这套学区房”……在沪上幼升小的圈子里,学区房的讨论一直是最热火的话题。
海防路上的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十几年前对口地段生只有20人,如今已经增至140多人,而且这一数量还在逐年上涨,学校的班级一扩再扩也难以容纳。这是校长张人利一直以来很头疼的问题。
数量激增的地段生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很多人想不明白,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套对口小区的住房里,9年里理应只安排一名学生,“可实际情况是,那些不断进行交易的房子里,每套在9年内至少安排了四五名适龄儿童入学。”张人利说,学区房频繁“倒手”,是导致对口生源爆棚的主因。
“从窗口望出去的那幢房子,你能想象吗?现在已经超过8万元/平方米,一套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就要卖到400万元左右!而且要到每年9月、10月份才有房源!”坐在办公室里,副校长周骏指着对面的海防邨连连摇头,感叹看不懂这房价!
梳理多年来的房屋价格,一套30平方米的海防邨房屋,已经由2008年的50万元左右涨至去年的300万元左右。各大房产中介针对该小区打出的广告,都不无例外地写道:“为了孩子的前程请选择这里”、“买了它,孩子学习的起点就比别人更高”、“对口××名校,买了此房报户口,上小学不用再麻烦了”……去年,海防邨的房屋出现了爆炸性的涨幅,连一些中介都被这涨幅惊呆了。
新规不影响二胎和双胞胎入学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学区房的热炒,为了挤进热门小学,家长不惜一掷千金,导致一些房屋的户主更换频繁,但实际居住地却并不在此,这让部分已爆满的中心城区学校不堪重负。
一项调查更是印证了此现象——近日举行的相关“择校”调查显示,52.17%的家长表示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会购买所谓的学区房。
谈及新政出台的初衷,静安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区域人口中的适龄儿童数量与学校招生的范围是在变化中求得平衡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公办学校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分布和需求状况,确定辖区内公办学校招生入学范围和招生人数后,为每个孩子提供“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额。可即便如此,由于学校“热度”太高,集中在周围的学区房太抢手,导致一些名校遇到因家长择校而触发的“供不应求”。
“区域内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点布局和招生规模都是有讲究的,一个学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招。”该人士表示,期望新政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区房炒作。相关负责人透露,此项规定并不影响双胞胎和二胎的入学。
“今年入学,明年就把房子卖掉,这说明你不再就近入学。”张人利表示,新政的出台就是为了保证“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落地。
“学区房的概念实际上都是房地产开放商炒作出来的,它的产生与学校和教育本身毫无关系。”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表示。他认为,买房人在购买学区房时,要多方了解,并做好学区划片可能发生变化的心理准备。如今,热门学校纷纷提高入学门槛,在房产证和户籍上做出限定,这就意味着,如果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名校仓促买学区房,有可能花了钱,孩子还上不了名校。
对于抑制学区房炒作的新政,杨雄表示非常支持,在他看来,公共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配置,还是要由政府进行调控,保证义务教育招生的公平、有序。
■相关链接
多地优化招生政策为学区房降温
记者了解到,抑制学区房炒作的新政,并非静安区首创,很多地方都存在相关政策,并已在施行中。比如,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曾透露,厦门小升初是在划定片区内以学生的学籍、而非学生户籍所在地进行派位招生的,而且优质初中均纳入多校划片范围进行招生。因此在厦门,只有小学存在学区房的问题,小升初只有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学区房问题,即只有单一小学对口直升初中的划片方式才存在学区房问题。
厦门对小学学区房炒作降温的主要办法有两个:一是限人数,要求片区同一套房产只能有1名适龄儿童在片区小学一至六年级就学;二是“泼冷水”,将历史形成的群众较认可的小学对口划入邻近一般的初中学校划片招生,进行“泼冷水”降温。总的来说,小升初给学区房炒作降温的方式应采取多校划片的方式,将优质初中和优质小学纳入多校划片范围,并按小学学生学籍而非户籍进行派位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