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又到了大学生求职的“关键时刻”。然而这个“黄金季”并没有让来自农村的四川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柯帆看到太多希望,眼瞅着金三月即将过去,工作却依然没有着落,急火攻心,他却只能无奈地感叹:“形势严峻,实力不强,还被农村背景‘拖了后腿’。”(3月30日《光明日报》)
对农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两个权威的调查结论很有意思:一个是日前教育部发布信息认为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与城市生源毕业生并无明显差异;一个是中国社科院去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认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前者可能涵盖了职校生就业率,而后者的调查重点比较突出,既有树木又有森林更加接近社会现实。
不管有着怎样的争议,农村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都在那里。有调查表明,经济上的压力、综合素质的差距,社会背景不同都是农村生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坎。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最高,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紧随其后,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在普通本科院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有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9.5%。从中不难看出,农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低是个问题焦点。
假如让农村学生加大考入重点本科院校的比例数,或者增强考入普通院校生的综合素质,或者有公平的制度帮助农村生克服“农村背景”问题,那么农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基本可迎刃而解。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我们不妨将之列为破解问题根治症结的方向。
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城乡生源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是城乡大学毕业生求职境遇不同的首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均农村学校衡教育资源的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降低分数等措施向教育薄弱地区农村倾斜,增加录取重点院校的学生比例。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就是这种政策杠杆关怀的体现。
其次是普通院校不能盲目扩张,避免吸纳大量过多的农村学生;专业设置要更加合理,要保障教学质量;而且在农村学生入学时就可签订就业合同,按毕业出口录取,“量出为入”,采取“订单招录”方式招生,使农村毕业生享受到一定时期的优先就业帮扶。
三是用多种方式对农村毕业生就业助力起跑。政府和学校要搭建好召开招聘会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吸引用人单位前来招收求职者。尝试推行助学贷款减免,有效缓解农村学生的负担。对去西部、下基层的毕业生进行长效性的补贴和奖励,这样会对他们起到更好地激励作用。完善用人单位选人公平竞聘制度,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增强农村生源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
总之,对农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要综合辩证施治,要弥补历史教育欠账,用国家系列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去破解。尽量让农村生能够与城市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成长,屏蔽“拼爹就业”等不合理因素,让农村生顺利就业,收获成功,真正还原“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