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潘家华:城镇化空间格局失衡导致城市病凸显
时间:2014-03-27 11:06:39  来源:城市化网 

    城市化网讯   近日,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撰文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状况差异巨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国土空间,实现13亿人口的绿色城镇化,资源环境的约束具有刚性,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虽然微观层面的技术效率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但更重要的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划定城市边界,确保城镇化进程绿色健康。

    潘家华在文中直言,我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失衡,是城市病形成并加剧的重要根源。他分析说,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包括东中西部的区域格局、大中小的规模格局和城市功能分区格局。在区域格局上,表现为东部密集呈带、中部聚点成片、西部散点扩张的总体态势。在规模结构上,大城市外延扩张力量强劲、中等城市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在城市功能分区上,强调规模产业园区导向,忽略功能有机结合,出现功能匹配失调。

    城镇化布局的系统性失衡,造成诸多突出问题: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长期存在东部向中西部、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乡村大规模人口潮涌;城市大型居民住宅区向就业集中的产业园区和老城区上下班的潮汐波动,使得城际交通和市内交通不堪重负;产业园区和人口在大城市高度集聚,占有大量优质土地,挤压生态空间;一些中小城市以廉价资源吸引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投资,超出了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造成资源短缺、水源污染、雾霾横行。

    基于以上分析,潘家华认为,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数亿农业转移人口由乡到城的转移,必须顺应自然,使城镇化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科学的城镇化空间布局不仅是绿色城镇化的前提,更是绿色城镇化的保障,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将自然资源资产债务、生态效益等纳入城市发展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资源消费累进税和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引导并支持社会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区域基础设施资源共享,逐步化解优质公共资源过度集中的痼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