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怎么“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今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披露户籍改革细节,到2020年要努力解决一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剩下两亿无城镇户籍人口将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解决社保及市民化问题,教育就医与居住年限挂钩。(新闻链接)
户籍改革是当下最难啃的深化改革“硬骨头”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并且以2020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决心要“啃”出效果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披露的细节,将这个效果目标解释得很清楚,缩字概括便是:“落户一亿,服务两亿”。
通俗来理解这“落户一亿,服务两亿”,就是,用七年时间,先将一亿农民工落户变市民,这一块就无城乡差别了,那进城早的,购了房的,有稳定职业的进城农民,就与城里人一样享受“户口福利”均等化了,“奋斗18年与你一起喝咖啡”的梦,算圆了。
而另两亿呢,暂时不给城市户口本儿,而是用“居住证”来管理,那些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享受到什么程度,与居住时间等挂钩,现在一些城市普遍实习的“积分入户”制度,就是这种“带着刹车分步走”,遵循规律,有序推进。
当然,这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已不堪重负,多重城市病已凸显,这种特大城市,当下确实户口放不得,若不设门槛放开户口,则有可能崩溃。另一种是城市户口含金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不愿意放弃原有农村户口。这部分农民,还留恋自家宅基地可建单家独院,留恋土地可带来的国家粮食补贴、土地流转租金等收入,包括若遇城市扩张征地,一些城郊农民很可能“一夜变富翁”。
重庆的情况,与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无需“严防死守”,尚可相当程度放宽城市落户限制,还有相当的人口红利,因此,在这一块改革探路,重庆可以有大作为,包括探索“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即避免农村空心化凋敝而“就地变市民”的新型城镇化,也大有可为。而事实上,重庆也正在大踏步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与奔小康的脚步相适应,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相一致,包括人才吸引举措,公租房低门槛,土地流转模式制度改革,均在先行先试,并已探索出不错的效果。
我们高兴地看到,重庆正脚踏实地,因势利导,统筹配套,既体现差别化,又不懈地朝社会公平的大方向努力,充分注意到这种大幅度转变所伴随的巨大财政影响,勇敢承担风险压力,积极探索进城农民工的融入问题,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的相互匹配问题,人口、土地、资金的协调再配置问题,为本地,同时也为国家积极探路,创造有利条件,打通公平有序落户的政策通道,建立健全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积重难返,六、七年时间,分步递进的理性改革,符合中国国情,若真能“落户一亿,服务两亿”,其实相当不容易。而更远端的终极目标,在向我们招手,那就是最终实现公民的权利均等化,实现无差别待遇,实现公民的自由迁移和全面发展,让户口本像粮票布票糖票等一样,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