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回到老家——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过年。利用走亲访友、同学聚会等机会,我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近几年来,为让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照顾、学习不被耽误、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共享快乐童年,峄城区有关部门想了很多招、社会各界出了很多力,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具体可概括为“四有”。
有底数。全区7个镇(街)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逐户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了解情况、掌握诉求,建立留守儿童情况台账和工作台账,安排专门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根据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有关内容,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为增强关爱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打下基础。经了解,峄城区共有留守儿童2560人,占全区未成年人总数的3.8%,其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人数为55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1.5%。
有阵地。由区妇联牵头,采取“妇联组织引导、城区支援农村、社会各界协助”的方式,在全区中小学校、村庄共建立44处“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和两处省级妇女儿童家园,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活动提供场所。同时,有的中小学校还设立“亲情联络室”,每周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电话交流和视频对话。有的社区在居委会设立“爱心门铃”,独自在家的留守儿童遇到紧急情况可通过远程呼叫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及时获得帮助。
有活动。在学校,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组织老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个别辅导、谈心、家访等形式,帮助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品格,积极融入学校集体生活。定期开展“我是小帮手”活动,教育他们回到家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长辈的“小拐杖”。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增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和自救互救意识。开展“绿色网络助飞梦想”家庭护卫行动,让他们远离不良网络信息侵害。在村(居),由妇联牵头开展“争当代理妈妈”活动,动员社会各界选择家庭贫困留守儿童结对子,给予经济资助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有合力。在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方面,各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密切协作。除上述教育、妇联等部门外,其他有关部门也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如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留守儿童家庭纳入低保解决基本生活;卫生部门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政策解决留守儿童大病医疗问题;司法部门开设法制和安全教育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防止因缺少监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我感到峄城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生活抚养、安全保障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也给我们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发挥政府职能和突出家长作用相结合。一方面,政府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完善关爱工作机制、提供经费保障、搭建关爱平台、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关爱网络等,都是政府的分内职责,不能推卸。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成才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况、成长轨迹与家庭环境、良好家风息息相关,现实中,家长虽然与孩子不能朝夕相处,但必须创造条件,增加交流沟通机会,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给予关心,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物质帮扶和精神抚慰相结合。针对留守儿童大多生活比较困难的现状,政府、社会各界往往在给予金钱、物质捐助方面投入很大,留守儿童家长也认为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忽略了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精神抚慰。在走访我家所在行政村的留守儿童过程中,得知他们最大心愿就是渴望父母回家过年,与父母团聚。因此,关爱留守儿童,物质满足固然必要,但精神关怀更为重要,更能产生正能量。
三是必须坚持关爱帮扶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来说,关爱帮扶是条件、是外因,道德教育管根本、管长远。因此,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开展关爱帮扶的同时,必须立足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刻苦学习教育、孝敬父母和感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疏导等,引导他们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为将来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好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