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
李克强总理在论述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时的这段表述,表面上看是在提醒我们的建筑师,但我以为,更应当让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深刻反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业驶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近10年来,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许多城市都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遗憾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涌现出来,成为受人推崇的“地标”,“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有人甚至形容“200个城市如一母同胞”。
200座城市如同一母所生,有人马上联想到中国的建筑师们。诚然,作为城市形象的塑造者,中国建筑师应该有自己的担当。但是,将“千城一面”的归咎于建筑师,显然是有失公允。很多时候,中国的建筑并非建筑师说了算。比如,20年前决定拆除济南火车站和今天提出复建济南火车站的,都不是中国的建筑师。各地饱受诟病的建筑,差不多都是由政府官员最终拍板。
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最新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
建设新城区的冲动来自哪里?中西部某个城市的市长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就拿我们重点建设的某个城市新区来说,现在那里的地卖50万一亩,但是整个基础设施上去了,价格就是1000万一亩。我投几百亿下去,1000个亿回来了。”可见,新城区建设的冲动,源自地方土地财政利益驱动。
伴随着城市的大拆大建,必然要毁灭一批古建筑和城市特色景观,进而抹杀城市的个性。这样的新闻,媒体披露得实在太多了。
中国不缺有眼界的建筑大师,早期的比如贝聿铭,比如梁思成。当代的,比如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王澍。令人深思的是,普利兹克评委会的颁奖词,似乎也在提醒我们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世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避免千城一面”,使我们的城市更具个性,更加宜居,需要我们的决策者们尊重建筑设计师,尊重生活在城市的市民们。须知,高大、现代的城市,或许不是市民想要的,也不是建筑设计师们的真实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