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建在越秀区,集中体现了广州近代历史文化的东园广场是目前广州正着力打造的“三大城市客厅”之一。但其规划方案即便经过了上百次讨论、九易其稿后,目前仍受到规委会专家的批评,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东园广场的规划方案不能还原历史,造成对老城区历史肌理的破坏。市长陈建华要求设计单位做出第十个方案,表示“在这里动土要特别小心”。
一直以来,老城区的改造、发展都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矛盾点,矛盾之下,老城区的保护总是不得不屈服。这不仅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老城区历史的忽视,也是由于过分看重发展速度、成绩,缺乏论证的规划才最终得以匆忙上马。
而以往每次缺乏深思熟虑的规划都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就拿老西关来讲,1988年金花街改造项目将大量的历史建筑夷为平地,不少历史研究专家痛心疾首;1996年的荔湾广场,生硬地插在上下九的风情骑楼街中间,直接破坏了老西关的历史文脉,甚至有专家批评“荔湾广场项目将原本优雅平衡的筷子拦腰砍掉了”。2013年,妙高台、金陵台事件更因有关部门事前缺乏公开论证而带来了一系列风波。最后“两台”拆除又修复,表面上好像推动了全民重视历史建筑,但实际上得不偿失。显而易见,防患于未然的事前论证规划远比事后补救要重要得多。
在发达国家,一般对事前规划都极为重视,英国为了合理地规划老城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规划体系。任何在保护区域内的拆除、改建,都要经过全国性的专门保护官员长期审核,并由环境部指定的多个专门组织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组织参与讨论。而纽约的中央火车站,当年的规划过程完全公开透明,在遭到群众和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反对并诉诸法律后得以保留。
回到东园广场,既然初衷是为了体现广州近代历史就更应该修旧如旧,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周围的历史肌理,如果展示历史背后的代价是对历史的破坏,那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目前来看,东园广场的规划显得理性而有步骤。上百次的讨论、多次修改方案,这些对规划的重视都十分值得以后的规划借鉴与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