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这次调研的重点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首都更好发展,特别是破解特大城市发展难题。习总书记在调研中强调: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
特大城市发展难题已经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以前,听说堵车、公交挤爆,以为都是北京、上海才有的事,如今这几乎是城市的共同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病”集中出现,现在,亦步亦趋地跟着问题走,规划建设搞急就章,已经没办法应付。如何“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需要系统思维,需要城市共同思考。
某种意义上,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难题很多是历史欠账。一些城市快速发展中,原本被视为体量足够大、承载力绝对充分的路桥设施,用了不到几年就开始吃紧;地下基础设施动不动开挖,常年拆旧布新,却依然超负荷运作;规划项目之间没有衔接,一些基础设施建了又拆,劳民伤财。城市中的这些现象,我们可能不会陌生。规划发展如果没有前瞻性,建设发展越是快,城市的基础功能、承载力越是过快显现滞后性,难题累积成系统性的,到了临界点,城市将面临大的手术,免不了经历一场阵痛。
现代城市往往有它的规划目标、战略、愿景,要回答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五十年后会达到什么阶段。也就是说,城市有它的理想形态和追求。但是,规划设计如果没有适度超前意识,建设发展随时进入瓶颈期,城市的基础将承载不了那些雄伟抱负。当城市功能需要更大的提升,现有的基础设施能否承载,将成为巨大考验。从规划上做好提前量,真是为以后长远提升打好基础。
今天的城市化也不再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以前,一条马路拥挤了,就改造、拓宽,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市集;而现在,商圈应该预先谋划,区域可以连片开发,城镇布局有整体蓝图。总之,城市化离不开人工设计的参与,有一定的“设计感”。从国际经验看,国外很多城市对科学的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都市的规划往往到了精确的程度,城市运转甚至如同精密仪器,这种规划追求,正是对历史上盲目发展的教训总结。这正是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把城市当艺术品对待。但如果城市发展没有前瞻性,考虑不到以后,规划将成急就章,建设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适度超前不是寅吃卯粮,不是大搞快上,更不是不顾一切制造鬼城,而是以规划给未来建设发展预留空间,首先是基于科学性。一个城市未来一定阶段的人口规模、交通状况、公共服务需求等等,大体可以做出预判。城市的整体谋篇布局,是一门课题,可以展开很多研究。甚至,这种适度超前的规划设计,可以投入对城市最充分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些城市常见的功能形态,曾源于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大胆设想,而我们思考城市生活如何更美好,往往成为决定理想城市形态的超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