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2月12日文章,原题:中国农村,适应力培养任务艰巨 桥头联合小学位于上海西南约1900英里,从那里乘车到(云南)腾冲镇需一小时。比较而言,这段距离似乎不远,但该校大多数学生从未到过镇上。
为这种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孩子提供教育,是中国的重大挑战之一。这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显著,但沿海城市跑得更快,促使人潮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学生寻求更好教育,父母寻找工作机会,优秀教师追求更完美的事业。但那些留在农村地区或山区的孩子呢?
中国开始将农村学校合并成大学校,但这么做绝不容易。几十年来,学校一直是村庄的核心,当孩子们离开时,村子的未来岌岌可危。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严重问题,在一些地方,交通问题甚至导致并校中断。
但桥头联合小学是一个好榜样,它为来自以前4所偏远学校的学生,提供他们及其父母在本村不可能享有的教育机会。不过,这所学校学生有714人,教职工仅29人。这意味着来自成年人的社会和情感支持十分有限,这里的小学生们不得不承担足够多的个人和社会责任。
全世界的教育体系都想让孩子“坚毅”,这样他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不断尝试、失败、适应、学习并进步。桥头联合小学的学生很不容易,他们回到家,往往没人可以交流,因为父母可能远在外地谋生;即便父母在家,也可能不理解正向这些孩子打开的世界。
在许多国家,如果不少于1/4的学生来自教育背景很差的家庭,那么教学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而这里,每个孩子都来自贫困人家。在上海,班级人数更少,教师可以依赖好得多的前期准备和更广泛的培训。桥头联合小学则要靠自身。
中国似乎能够说服国民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在今天做出牺牲。这是一个人人都愿意学习的国家:学生学习为过上好生活,教师学习为改善教学,学校热衷于相互比较,或者最重要的是,这个体系整体上愿意并能够学习。▲(作者是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负责人安德里亚·施莱彻,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