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基本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转得出”……
也许这些词汇和内容在普通市民看起来有点“专业”,其实,这些政策,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急迫
城镇基本服务
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很急迫
在城市打一个电话,急救车15分钟能到,在农村就很难。而这一问题,有望在我省部分地区率先得以缓解。
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坚持一、二、三次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城市要有,农村也要有。”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用更多的资金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是件好事,而条件好的地区,应该尽快为农村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
此外,全会提到,城镇基本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张占仓以郑州城中村举例:“郑州有些城中村是比较大的,但不是按城市去管理的,道路不通、人口居住密度特别大,下雨下雪积水很深。虽然在城市内部,但没有享受城镇基本服务。”
他说,城镇基本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是比较急迫的。要从体制上调整,把这些区域纳入城市管理,建筑纳入城市规划。
受益
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老国营厂区居民可能获益
在张占仓看来,因为“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逐步得到破除”这一政策,郑州国营棉纺织厂片区的老职工们或许可以获益。
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6%,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效显著,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逐步得到破除。
“郑州一些老国营厂,棚户区多、住集体宿舍的人多,下岗人员不好就业,收入水平低,甚至靠低保维持生活。”他说。
他认为,这一部分人,是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
“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去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问题。这种集中连片棚户区问题,要尽快解决。”他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历史原因造成的收入水平比较低的群体,政府要有计划地帮助他们就业。
解决
“进得来”“落得住”“转得出”解决城镇化后顾之忧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六大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列在第一位。
全会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转得出”。
省科协副主席、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梁留科认为,实现人的城镇化,前提是产业支撑,到城里来了,有事儿做,在城里留下来。
而进城农民在农村的权益得到保障,就解除了后顾之忧,如果在城市生存不下去,还有退路。他认为,基础公共服务,则提供了安心生活环境。
“为什么每年大批农民工流来流去,就是因为城市体制没有接纳他们。”张占仓说。
郑州学生到上海上大学,在上海就业安家了,但户口还在郑州。
“有些地方户籍人口管理信息滞后很厉害。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人口流动,要有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张占仓说。
目标
城镇化率目标定得并不高
旨在保证质量
全会认为,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但也比较独特,城镇化水平低。”梁留科说,此外河南还面临两难选择,既要实现城镇化,又要全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基本农田。并且,城镇化不是为了消灭农村。一些富有历史内涵的城镇、农村,是需要特别保护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区域,要注意保护生态。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指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这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12月20日,省发改委通报了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通报显示,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对促进全省经济稳步回升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前三季度,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速稳中有升,重大项目拉动作用突出。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8940.2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郑州航空港、长葛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林州市等7个集聚区完成投资均超百亿元。
“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是互动的,技术创新,使产业提升,转移人口层次就高,城镇化质量就高,产城融合效果就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建国说,“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与中央精神一致,并具有河南特色。
全会提出到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8%;到2020年,力争达到56%。
王建国说,这也是河南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的。“前者是十二五规划目标,而河南城镇化落后,有一个追赶的过程,达到后一个目标要年增长1.6%,这实际上比以前定得还低,因为要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