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治理雾霾是持久战而不是运动战
时间:2013-12-21 11:09:4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曹林 

  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漫天的雾霾,让不少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力的焦虑和无解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去消除。这种“雾锁霾困”之下的无力感使上上下下痛定思痛,高层重视、公众呼吁和随时可能再来的雾霾的倒逼下,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治理雾霾,有的着力治标,有的着力治本。

  中国很多问题的“解”都是这么被现实“逼”出来的,看得见、躲不了、无人能幸免的雾霾迫使政府将“治理”提到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比如辽宁开出了“雾霾罚单”,对雾霾严重的城市开出罚单,以罚促改;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试验,用人工降雨等物理方法消雾;石家庄治雾霾一天拆除18家水泥企业,据称将减少大约64个火车皮的粉尘排放;雾霾较严重的省份河北省明确表示,要削减近三分之一钢铁产能来治理大气污染。同时,专家也建言献策,提出发展核电可解决雾霾。

  政府的这种重视是解决雾霾问题不可或缺的动力,中国的问题多是老大难的问题,老大重视就不难了;政府不当回事,就永远别把承诺当回事。但有时候“太重视”也容易引发新的问题,就是会在长官意志和政绩驱动下变成一种大跃进运动,当权力意志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时,很容易“用力过猛”,“领导高度重视”的官僚机器一旦启动就根本停不住,反常识反理性地走向另一种极端。都想毕其功于一役,都想在举国关注下通过“创造性的治理方式”秀一把,把治理雾霾当成了一种短期内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恨不能一夜之间唤回蓝天丽日。

  但治理雾霾可能是一场长期的战役,不是一阵热情和一两个临时拍脑袋所形成的“点子”可以解决的。雾霾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长期以来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偏差以及环保不作为所累积而成。公众的批评非常尖锐,我们经常说在环境保护上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一些地方甚至连“后治理”都没做到,而是“先污染不治理”,把问题往后推。如今要治理也绝非短期内可以解决,专家称中国雾霾高发可能还将持续一二十年,所以治理需要的不是短时的热情和运动式治理,而需要长效的制度安排。并且不是一地局部治理,而需要整体统筹,因为雾霾是连成片的,无法营造一个无雾霾的小环境。

  个别地方已经露出了运动式执法、大跃进式治雾霾的苗头,急功近利反而制造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某地,雾霾连发,可能完不成今年年初定下的“蓝天计划”,便在快到年终的这几天突击蓝天计划,突击驱雾霾。突击的方式,除了突然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外,还有就是对街面进行喷水洒水,通过水降尘。要知道,这可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且不说喷水会浪费水,最重要的是随着气温的降低,一喷水路面就会结冰,这极大地提高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带来了拥堵和行走不便。这种不顾民生和民意,而一意孤行的突击治霾法,就让公众反感。

  还有某地为了治雾所开的“雾霾罚单”,也没有经过谨慎成熟的思考,受到了很多批评。向污染城市开罚单,这个罚单不会由政府官员承担,而是直接从地方财政中罚,这等于罚的是纳税人,对痴迷脏GDP的地方官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约束效果。当然,某地为了治理雾霾而“一天拆除18家水泥企业”的壮举,是不是也走过头了?这些企业是不是经过政府审批的合法企业?是不是以治霾的正当理由就可以这样做?依据在哪里?还有,个别地方在治雾霾的大旗下不顾民意、不走程序而突然宣布对机动车限购限行,是不是也急躁了点儿。

  治理雾霾需要持续的、制度化的“高度重视”,而不是运动化和大跃进,不是比拼谁做得更极端更彻底,更能在短时间中拿出“实绩”和吸引眼球。只有从发展观、政绩观的根子上“驱雾”,从长效机制建设上“去霾”,没有雾霾的“美丽中国”才不是梦。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