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2013-12-17 17:17:17  来源:文汇报  作者:丁元竹 

  大量的城镇居民如何和谐相处,组建自己的生活共同体,在这样的生活共同体中相识、相知、相助,也是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健康的城镇建设应当是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从“看不见人”的城镇走向“看得见人”的城镇

  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只有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这是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新阐释新发展。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解决数亿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的问题,也要充分考虑进城流动人口和已经在城镇居住人口的社会生活问题,要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打造品质城市,使城镇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健康的城镇建设: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文化方式转变的过程,是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要素有机联系和积极调动起来的制度机制建设过程。

  由于工业化加速,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别是很多地方的农村面临解体,而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在建设之中,大量的陌生人流入城镇如何相处,是城镇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大量的城镇居民如何和谐相处,组建自己的生活共同体,在这样的生活共同体中相识、相知、相助,也是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健康的城镇建设应当是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从“看不见人”的城镇走向“看得见人”的城镇。如果城镇建设者们把握城镇的社会本质属性开展城镇建设,就会贴近人类本性和人民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激发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热情,使社会治理格局日臻完善。正如第一个把社区概念引入中国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所说,“试图在城市街区中追寻成功的标准,如高标准的物质设施,或所谓的能力很强的‘无问题’的街区人口,或记忆怀旧的城镇方式的生活等,都是白费功夫。这种做法都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即,城市的街区是干什么用的?”这实际上提醒我们:在建设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时,应当明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了全新的阐释,必将对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建设真正符合人类需要的生活共同体

  城镇不宜居,千篇一律、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生活单调、缺乏便利,等等,几乎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居民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纵观历史和放眼世界,城镇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它是基于历史和人类自身的特点形成的。只有把握了城镇的本质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才能把握城镇的内涵,建设真正符合人类需要的城镇生活共同体。围绕建设人类生活共同体来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是当代中国城镇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社会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目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社会性,展现人的群体特征和社群属性。对于美好社会和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质特征。自古以来就不乏各种美丽的城镇传说,表现在诗歌、文学等艺术作品中,它们正是人类本质属性的体现。这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城镇尽管经历了种种变故,但是人类从来没有失去过对美好社会追求的信念,这正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建设的动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做出的部署,不仅反映了当前城镇发展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

  城镇的社会建设在目标上包括四个重要方面: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凝聚力的建设和培养、社会组织和体制的建设与创新、社会问题的解决。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与其他比较,居民生活质量较其他更具有概括性和目标特征,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服务体系完善等。作为工具意义上的城镇社会建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活动来修复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带来的传统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瓦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问题是,人们在推进城镇社会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完全明了社区建设与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把社区建设活动本身当作社区发展的目标。城市建设工作者可以进行各种创新,但是要切记社会的最终目标——城镇是人民生活的共同体。

  努力发挥市场和社会机制的积极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下,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参与城镇化规划和建设,然而,城镇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和历史的过程,这包括人口的自由迁徙、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的合理布局,等等。在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早期的观察中,城镇体系,或者叫做区域体系的形成就像生物的演化一样,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市场,促进资源自由流动,逐步形成自己的结构和体系。城镇化离不开政府,但如果城镇化建设一切都按照行政命令推进,那一定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如何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并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接轨,进一步打破经济发展的行政羁绊,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是新时期城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内容。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决避免传统发展城镇的思路,努力发挥市场和社会机制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更加积极作用。美国底特律市的破产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它告诉我们:城镇不等于建筑,城镇是居民的聚集中心。因此,需要认真研究政府开支如何造福人民,这是国民经济成长新阶段的一项核心任务。过去几十年,以GDP政绩考核为核心的干部评价标准引导各地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了住宅和基础设施,导致城镇和区域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越来越多的“鬼城”。这种状况的确到了需要切实加以改变的时候了。

  城镇化的真正活力来自以人为核心。要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不断加快旧城镇改造和新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创造就业,使城镇居民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质量都大大改善,使各类城镇成为充满活力的人类居住点和社会共同体。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