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劳动者“弃缴社保”现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老有所养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一边担忧未来的养老问题,一边又放弃制度提供的保障,这种怪现象为何发生?(11月30日新华网)
国家法律规定,所有的企业职工都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员工的社保基金由个人缴费、用人单位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自己交1份,最后享受的大约是3份。今天已经有近2亿农民进城务工。国家推行社保养老,本是为了给农民工提供更公平合理的养老保障。可是,如果一旦中途退保,职工之前缴纳保险的年限就不再计算,放弃社保,损失最大的是劳动者个人。既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特别是农民工弃保,这现象本身就足以发人深省?
弃保现象说明当前社保制度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根据目前的社保政策,参保年限满15年才能领取基本养老金。15年的缴费期对经济紧张、频繁流动的农民工来说过于漫长。另外,当前的社保制度存在计算不透明,算不清退休后能拿多少钱,个人缴费和未来权益的联系松散等因素,也促使农民工以弃保换取眼前利益。
而更大的问题 ,是现行的社保管理体制和制度设计不合理,使社保变成了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社保运作的属地化倾向过于明显,由此导致账户异地转移困难重重。农民工离开打工地,保险关系却转移难,影响了劳动者缴纳社保的积极性。
转保的重重障碍背后是一本地方账。农民工弃保给打工地带来的好处却显而易见:退保只能退出个人帐户中的钱,而企业缴纳不超过20%的部分归当地所有。因此出现了很多地方都不愿接受外地转入,对于退保则大开绿灯。不能转移的养老保险对农民工来讲,没有起到养老保险的作用。弃保也敲响了社保体系的警钟。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一样,实际上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参保的人越多,每个人要交的钱越少,保障水平会更高。如果弃保人员增多,将对社保体系造成很严重的冲击。
早在几年前,人社部就表示2009年将在全国实现省级养老保险转续,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跨省市的人员流动的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的办法。然而从实际看,养老保险由“地方粮票”变为“全国粮票”的时间表,显然未能兑现,实现养老保险异地转续的善政还远未落地。社保成了农民工的“鸡肋”,实际上是在呼唤政策走得快些再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