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芒福德(1895—1990)是美国近现代一位伟大的人文学者和城市学者,他生长在美国工业文明与城市化的繁荣发展时期,经历和目睹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衰落、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以及精神文化的腐朽。他的道德禀赋和广博知识,促使他终生勤于思考,笔耕不缀,留给世人丰富的著述,是人类一笔珍贵的遗产。
刘易斯·芒福德是伟大的城市学者。他对城市的研究集中在对城市历史过程的剖析。他撰写的《城市发展史》、《城市文化》以唯物主义观念,系统阐述了城市的产生、成长、发展、变异到特大城市的出现,以至预见它的消亡,清晰地展现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予人们很大的教益。
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历史上城市发展的形态总是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相关联。城市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都不是偶然的。他精辟地说:权利和金钱结合,决定城市的发展。今天仍然如此。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大量束缚,解放了思想,利用了土地公有制的优越性,培育了房地产业,并且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这个产业为城市生产了大量住房,为城市政府创造了大量财富,提供了就业,但是同时也显露企业本质上的特征:无休止地贪占土地,追求高额利润,置为广大人民创造宜居环境于不顾。
几十年来,刘易斯·芒福德的思想在中国有所传播,但影响力不是很大。中国学者,如吴良镛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纪念芒福德诞生100周年之际撰文论述其思想,并提出对其有关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启示。吴良镛教授指出:芒福德认为要密切注意人的基本需要,包括人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强调以人的尺度从事城市规划;他提倡重新振兴家庭、邻里、小城镇、农业地区和小城市以及中等城市,对大城市的畸形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抨击;他论述了与社会物质载体相配套的政治秩序和行政组织,提出一种平衡的经济模式,主张以人生经济(life economy)取代金钱经济(money economy)。
中国另一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引起中国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烈响应和讨论。“山水城市”涉及城市发展建设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环境美学等多方面的问题,与刘易斯·芒福德的思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本人在学习讨论“山水城市”时,曾写过一篇“城市建设要尊重自然”的短文,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我在文中提出:“好的城市设计都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如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借用’或‘引入’到城市中来,‘再现’自然”;“有些城市,为了开发土地而粗暴地破坏自然景观,如大面积地填挖土地,开山取石,损害山林植被;有的城市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在秀丽的湖畔山麓建设尺度失当的高楼大厦。这些都是一种对自然的破坏。”然而在实践中,自然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尊重。与芒福德一样,钱学森十分重视研究城市,建议建立“城市学”,后来由于意见不统一而未成。但是在中国,研究城市的局面,却已经展开。
芒福德关于城市发展的思想集中起来,最有启示性的在两个方面:人文社会的发展阶段;城市文化。
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进入文明形态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大约从17世纪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虽然不同时期的社会有标志可以识别和划分,但其过渡总是呈现渐进式,而且会有一定的反复。当今,全球处于工业文明时期,包括中国。人类享用着这个时代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和成果,同时也承受着这个时期产生的大量弊端。
2 0世纪后半期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日益恶化,唤醒人们的觉悟并形成全球性的行动。以资源节约、降低排放、改变能源结构、推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规划,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的时代已经孕育在工业文明时期之中。虽然人类全面进入这个新时代还将待以时日,但方向是可以肯定的。
城市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表现。芒福德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畸形发展现象尖锐的、不懈的批判者。他曾经挑起一场大论战:工业文明的衰落和生态文明的萌起。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这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上,盲目跟随工业时代的倾向并没有根本转变。搞大型开发区,大圈土地,突破环境容量,制造污染;追求超大城市,超高层的摩天大楼,引导脱离大众的、为少数人享受的高端设施,加大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破坏社会公平。这些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的倾向,必须高度警惕。为此,大力宣传和传播刘易斯·芒福德的学术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支持“《刘易斯·芒福德全集》翻译与研究”的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