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一场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金南表示,通过模拟计算,“大气十条”如果得到完整落实,将可每年减少8.9万人过早死亡,约占我国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城市人口的20%左右。虽然“大气十条”政策可能减少14万个就业岗位,但带来的经济利益更多。
京津冀PM2.5将降幅最大
昨日在能源基金会组织的“重塑蓝天: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参与了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工作的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金南表示,经过研究分析,如果落实彻底的话,“大气十条”PM2.5浓度下降的目标可以实现,其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显著的健康效益。
其用模拟方式分析“大气十条”的可行性后发现,如果得到彻底落实的话,我国将减少600多万到800多万吨的各类污染物,三大区域的PM2.5年均浓度中,长三角将可以下降近24%,珠三角下降24%多,京津冀下降幅度最大,可达到33.99%。
对于为什么最终在行动计划中的目标要小于模拟中得出的降幅,王金南表示,这是因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他表示,各地将可以实现“大气十条”中提出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目标。
健康效益折合约900亿元
经过分析,这些减少的PM2.5带来的健康效益是显著的。
“假如行动计划得到很好的实施,可以产生的健康效益是每年减少将近九万人的过早死亡。”王金南说,这约占我国每年因PM2.5暴露而过早死亡的城市人口的20%左右。
此外,“大气十条”可以每年令12万人避免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住院,并减少每年941万人次的门诊/急诊病例。
如果折算成货币效益的话,王金南表示,这些收获的健康相当于每年挽回了约900亿元。
不过,同一个会议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认为,京津冀在PM2.5达标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他认为,“大气十条”中,有些条款没有细化和定量化,“目前各个地方正在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的综合治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等,这些措施到底能做多少,能够达到多少减排量,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