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史上最严重雾霾袭击东北后,许多城市又接连出现雾霾天气,PM2.5超标甚至“爆表”,就连风光秀丽的海南岛也笼上一层“灰纱”。雾霾,再次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雾霾问题由来已久。空气不新鲜、平时不敢开窗、少见蓝天白云……尤其是近几年,中东部地区每到秋冬,雾霾天气越来越多。人们不禁这样调侃:“环保基本靠风刮”。但今年雾霾天气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雾霾天气“历史纪录”。
治理雾霾不轻松。今年雾霾天气增多,不仅因为降水日数减少,还跟特定大气环流有关系。但说到底,雾霾天的根源在于污染排放。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都要耗能……化石能源消费逐年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水涨船高,最终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形成雾霾天气。
自然界的大风只能吹走一时的雾霾,治本之策是吹起“节能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英国伦敦、日本大阪都一度遭遇过严重雾霾天气,甚至被冠以“雾都”的帽子。目前,这两个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获得认可,其中的关键就是通过在各个领域推广节能,减少了污染气体排放。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吹起“节能风”的重头戏。现在很多地方,林立的工业烟囱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大气排放着污染物,其中不乏水泥、钢铁等高能耗且产能过剩企业的身影。淘汰落后产能,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应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新能源发展,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化石能源使用量;充分利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减少废弃气体的排放。
吹起治霾“节能风”离不开创新管理体制,尤其是注重地区之间的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区域输送已经成为雾霾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比如北京PM2.5气体的产生大约有30%—40%来自区域输送。因此,在各地单兵作战的同时,也需要建立地区之间的协作控制机制,分享防控经验,共同加强措施的有效性,形成预防和治理的合力。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吹起驱走雾霾的“节能风”,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平常生活中,不妨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为环保出一份力。比如,出门少开车、多坐公交。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引导居民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比如,大力发展地铁、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让居民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的“刚性需求”。
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有效控制,雾霾天气自然会少很多,蓝天才能离我们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