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珠三角:高速城市化地域的社会建设
时间:2013-10-29 11:07:44  作者:谭少容 

928534084c0a51ae727f7d2aace4b8a7.jpg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去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在户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设计是国家、省市政府的工作,而社会建设则是城市辖区和街道(派出机构)一级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其他地区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城镇密度和流动人口数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新增人口的服务需求大大超出了政府服务能力范围,也与滞后的社会管理水平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一方面影响了外来人口的生活质量,导致外地人和本地人口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度不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珠三角地区的政府、企业和民间都在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为调查了解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中的社会建设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和模式,为促进各地新型城镇化和社会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原建设部总工程师金德钧,国务院资深参事、住建部建设环境工程中心主任王秉忱教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蔡义鸿一行8人于9月8日—11日赴珠三角进行“新型城镇化中的社会建设”专题调研。
    4天时间,5个站点,调研组深切感受到,珠三角为应对城市发展带来的管理压力,在社会建设领域积累了不同的经验。深圳市大浪办事处为外来青工打造“活力第三8小时”、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建立“关爱桂城”培育社会组织、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尝试构建没有组织关系的大片区联合党委、佛山市顺德区成立社会创新中心探索将政府部分公共职能下放到法定机构、中山市宇宏健康花城成立居住区党支部并建设文化社区……这些不同层面和不同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其他地区应对城市化的社会管理挑战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开拓思路。

第一站:大浪青工“活力第三8小时”

看点:在深圳这样一个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比例至今依然倒挂严重的区域,大浪是一个打工流动人口聚集区,也是一个打工移民社会,打工群体以出生于80、90后的新生代青工为主,风险和希望并存。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大浪青工“活力第三8小时”正在不断充实丰富,并成为引导青工充实向上、区域转型提升、社会有序发育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可能落脚点。

    9月8日,调研组一行在综合开发研究院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大浪办事处。这是深圳市一个“暂常比”严重倒挂的地方,本地居民不足1万,常住人口超过50万。
    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浪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潘芸说,目前大浪20个社区居委会都是在过去农村集体组织的基础上转变而来,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主要由本地原居民组成。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管理和服务着超过自身数十乃至上百倍的外来人口,每一个“城中村”社区都是一个小的“移民社会”。
    目前,大浪的打工群体中, 80、90后的农村青年占了绝大多数。在大浪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介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存在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因此,担忧、焦虑、迷惘等情绪都是这种“社会适应”的极端表现。现实竞争的压力使不少青工意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培训”、“再教育”的方式谋求更好的发展,但“资格证改变命运”的想法又经常让他们事与愿违。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各种新的压力,新生代青工精神心理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是产生众多劳资矛盾、甚至各类冲突事件的内在根源,需要政府、企业等利用各种方式加以有效疏导,帮助青工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
    如何在大浪这样一个内外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的区域开展有效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实现内外共生共荣的局面,是一个既现实又严峻的问题。尽管基层干部也认识到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青工有巨大的文娱活动需求,但由于自身角色和社区资源条件的限制,社区对于外来人口只能提供力所能及的管理服务,其工作的重点还是围绕原住居民展开,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众多外来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青工的未来就是大浪的未来,青工群体的流动性与组织性如何演化将直接关系到深圳未来的社会走向。只有依靠这个群体,为他们提供服务,让他们找到家园的幸福感。”据潘芸介绍,自大浪办事处成立以来,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班子一直重视广大外来青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自2006年以来,大浪办事处投入巨资新建、改造了“劳动者广场”、“大浪会堂”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初步改善了辖区内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的局面。位于大浪办事处中心区域的“劳动者广场”,现已成为大浪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大浪会堂”也成为大浪最为重要的公共演出和文艺活动场所,同时也为羊台山青工艺术团、外来工男生合唱团等提供了稳定的排演场地。大浪的劳务工图书馆也成为青工下班后学习阅读的重要场所。此外,近五年来,办事处还配套完善了一批社区级的文化服务设施,新建了13个文化广场、14个社区公园,基本实现了“一社区一公园一文化广场一社区服务中心一图书室”的目标。
    潘芸说,针对大量外来青工缺少业余文化生活的现实,大浪党工委、办事处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在各方面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经过几年的不懈支持和推动,使“青工文化”逐渐成为大浪一张亮丽的名片。2006年10月20日,在上级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支持下,一份以“羊台山”命名的文学杂志正式在大浪创刊,为青工中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阵地和拓展平台。2007年1月22日,羊台山青工艺术团成立,这是深圳市第一家以外来青工为主体的民办非企业艺术团。大浪党工委、办事处还积极引导部分本地村居社区通过改善公共环境提升社区品位,向外来工开放阅览室、活动室等公共设施。部分村居还为“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办公活动场地,引入专业社工机构,为本地居民及外来工提供专业服务。
    据潘芸介绍,大浪办事处支持各类义工组织发展,培养草根组织和义工组织,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为广大青工提供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比如,小草义工队正以特殊的角色和方式打通了与企业、政府各部门、社区等各方面的关系,也反映出大浪开始形成“多方协同,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态势。一大批青工在做义工、歌唱选秀、轮滑等公益活动和健康文体活动中展示出才华,找到了归属感、获得了由奉献带来的成就感。
     潘芸还说,大浪除了自己培养社会组织,还吸引外界愿意做公益的参与进来,发动社会力量、聚合各界精英打造青工“活力第三8小时”。比如,作为“大浪商业中心”的改造投资方和运营商,深圳恒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特别在商业中心的核心位置搭建了“星光大浪”的活动舞台,并与办事处共同出资支持活动的持续开展。另外,办事处发挥经营性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在职教育或培训提升青工的知识和技能、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透过此次大浪青工调查,调研组发现:青工“活力第三8小时”在大浪的出现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引导,需要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协助,更需要广大来深圳建设者的主动参与。这不仅需要上级政府、办事处层面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更有赖于邻里级公共空间的营造、社会力量的整合及各类活动内容的支撑,形成一个上下互补、内外联动、共同推动的完备体系。

第二站:关爱桂城创益中心

看点:这是在佛山市率先建设的首家NGO孵化和培育中心,南海区桂城街道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引导更多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中来,已成为NGO持续孵化、集中办公、开展服务,以及社区居民活动的综合平台,引领着佛山镇街一级公益服务的专业化。

    “关爱桂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套真正落到实处的系统工程。”9月10日上午,调研组一行在走进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参观关爱桂城创益中心时,大家都有这样直接的感觉:其社会建设活动不仅做得有声有色,而且很专业、很系统、很精细。
    在“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义工(志愿者)显示牌上显示:义工数量是50023名(桂城街道常住人口近60万人),约占桂城常住人口的8%,这只是“关爱桂城”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中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活动的一个缩影,足见“关爱桂城”创益中心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
在座谈交流中,佛山市南海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余海生在谈到“关爱桂城”创益中心成立的初衷时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桂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曾面临着“参与渠道不畅”的困扰,群众利益纠纷、群体事件也时有发生。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桂城街道逐渐意识到:政府必须转变行政职能,要从推动经济发展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特别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应以党政主导搭建社会协同的工作平台,这样才能有效统领社会资源参与建设,发动广大市民持续、广泛地参与其中。
2009年,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成立“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建立各方共同决策的领导机构,谋划“关爱桂城”建设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重大事宜,并对各类关爱行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同时,由桂城街道出资成立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作为“关爱桂城”建设的总部基地和执行机构。
    关爱桂城创益中心在佛山率先建设首家NGO孵化和培育中心,委托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佛山市南海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服务,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场地、能力建设等服务,重点培育与扶持社会组织。目前,桂城共培育25家社会服务类组织。这一数据令不少人觉得很惊讶!因为,有数据显示,目前位于珠三角地区的镇(街)级别行政区最多拥有3-5家社会服务类机构,而桂城街道却能在短时间内拥有25家专业社会服务机构。
    关爱桂城创益中心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在我国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相对政府强有力推行政策来说,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更能收到效果,但是,社会团体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却也难以有作为。特别是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在初始阶段面临着很多经济上或者业务上的困难。”据介绍,“关爱桂城”创益中心在“基金、基地、机制”方面着力培育社会组织让70多个项目落地,而且,项目服务领域涉及城乡社区服务、企业社工服务、外来工及其子女服务、驻校社工服务、青年就业服务、特殊儿童服务、居家养老服务、长者院舍服务、医务社工服务、社会企业探索等,被誉为“佛山市首个大型公益综合体”,其服务范围涵盖桂城25个社区,服务近35万人,覆盖率达60%。
    谈到最终落脚点,关爱桂城创益中心负责人说:“归根到底我们是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让我们的市民能够有更多的途径,以不同的方法、方式参与到整个社会建设,让他们以一个公益人、志愿者的身份去加入到整个社会的管理和建设当中。”桂城街道正是通过“关爱基金”的运作,一方面培育和壮大区内的NGO组织,引导更多民间团体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使政府从具体的服务项目中抽身出来,实现政府与民众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有机互动。
    桂城街道现有常住人口6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5万,针对这样的现实,关爱桂城创益中心培育的社会组织(心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惠心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南飞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支持教育志愿者协会等)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外来工的服务。由于大部分外来人口在桂城是租住房子,社会组织深入到外来人口中,通过自下而上充分了解其需求,提供服务满足其需求,制定相应的出租屋管理措施,规范了外来人口租住房屋。
    调研组了解到,桂城街辖区的雷岗社区是村改居形成的,原来农民的农田可以分红、房屋出租后有收入保障,居民就业意愿普遍不强。针对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社会更新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组织正在研究相关对策以便帮助居民改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欲望,通过培训提升居民技能,提高其就业本领。
    调研组认为,桂城街道探索出了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即政府执政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这代表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从社会层面,大力培育本土社会组织,通过关爱基金搭建社会各界“关爱桂城”建设捷径,壮大与政府共推关爱事业的社会机构。在机制层面,扶持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的发展,培养有效承接政府各类公共服务职能;开展全城义工计划和党员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成为广大市民参与“关爱桂城”建设普遍化、常态化的途径;建立挂钩双联制度,促进政府部门、机关工作人员与居民的联系沟通;并通过授勋嘉奖,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使“关爱桂城”建设成为社会主流并深入人心。

第三站:张槎街道江湾片区社区联合党委

看点: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张槎街道在城乡结合部的“两街一村”建立大片区联合党委,通过寻找各阶层、各组织都有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共同点,将组织上没有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和党员联合起来,建立覆盖各方面的联合大党委利益诉求平台,激活不同阶层和组织的资源,实现需求对接;发挥联合党委的协调作用,促进各支部“相知相融相携、共建共享共情”,通过公民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教育、服务。

    9月10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中西部的张槎街道,这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违建,低矮厂房混杂、社会卫生和社会管理秩序混乱,错综复杂的村居环境及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凸显。在总面积26.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有15个村委会和6个居委会,常住人口8万多人,外来人口20多万人,紧张的财政、土地和人力资源都成为制约政府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绊脚石。
    据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工作委员会党工委委员、佛山市禅城区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局张槎分局局长贺静媛介绍,老居委会如江湾居委会是在由国企改制前各大小国有企业自行征用村地建设的居民楼,居民楼多是错落在村间的插花地,一楼前排店铺由村出租作为小商铺,内街有些单车房也有些被改为小店铺;清水桥居委会管辖范围内还有一个农村自行搭建的居住环境极差、租住人口相当复杂的石紫村,大量农村自建出租的小商铺、小工厂错落其中。这迫切需要发动公众智慧和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盘活各组织中的公共空间满足区域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
    张槎街道尝试着将在空间格局上“犬牙交叉”、行政管理各自为政的2个居委会和1个村委会形成大片区,通过联合党委来管理。贺静媛在谈到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时说:“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中找出最大的共性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党支部与党员在各类组织中的存在。因此,建立一个覆盖各阶层各组织的联合大党委,以此为领导核心,就可以将各类组织、不同阶层中的党员团结到这个平台上。一个党组织,不分你我他,一家人就可以不说两家话,矛盾因为这种联系才具备了解决的基础,事业因为这种联系才具备了合作的前提。”2012年6月,经禅城区委组织部批复,江湾片区社区联合党委成立了,共包括13个成员党组织。
    调研组发现其创新之处在于:这一新成立的党组织机构很特殊,它与底下的成员党组织没有任何组织关系,也就不存在领导关系和隶属关系,但它却担当着影响底下成员党组织的重任,并通过这些成员党组织去影响群众组织,甚至影响社会机构。正如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军在谈到党组织关系的复杂性时所言:“由于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党支部都属于街道党委管,但辖区内的一些企业、学校等党组织关系属于禅城区、甚至佛山市党委。从党组织关系看,街道党委覆盖不了这个地区的所有党组织。”
在问及“凡是有党组织的单位都必须要来支持这个片区成立的新的党组织吗?”
    调研组得到的回答是“不是强迫,他们是自愿参加,成立的临时片区党组织机构仅仅是联络、商讨和协调。”
    “这样一个组织机构怎么能够协调这么多的党组织呢?”
    答案是:“靠心理因素。”
    座谈会上,张槎街道相关负责人的回答让人听了有些玄乎。为此,调研组很担心其影响力和执行力。但在座谈的深入了解后,调研组发现他们做得很成功,而且还很有希望。
    联合党委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各成员单位党委的领导亲自参与,在这个平台上能全面反馈各个群体的现实需求,使诉求渠道的建设纵向全覆盖、横向全贯通,针对需求提供服务并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联合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有一批联络员,负责各种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日常联络。正如李军多次强调的:“我们这个大片区党委所做的工作就是调研需求,然后按照需求搭建吸引人参与的平台,实现资源对接和需求互补。”
    大片区党委通过激活隶属于不同阶层、不同组织的各类资源,实现需求对接和资源互补。以需求对接为驱动力,蕴藏在区域中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就可以整合激发出来。比如商业企业需要人气旺场,村居与之联合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融入其中,双赢;各种社会活动需要人力帮忙,而学校的学生需要社会实践锻炼,志愿者需要平台体现自身价值,双方对接,也是双赢;学生找工作、企业要人才,高校要搞研究,产学研一体,又是三赢……因此,这一覆盖各阶层各组织的联合大党委,帮助各组织单位之间实现需求对接,让情感交融,推动各类群众自助社会组织成长,让资源共享。按这个思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自治的态势最终促进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企业发展环境良性循环的社会生态形成,通过大区域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由此明确下来。
同时,通过这个平台,老百姓能真真切切地看到政府为群众所做的事情。以往大家见到街道的领导不予理会,现在离老远就打招呼。街道辖区的企业家、老百姓称街道书记、委员为“大救星”。政府在有效提供服务的同时,党和政府的能力由此展现,威信由此树立,基层组织的吸引力也由此产生。
    “我们在做这件事时,天天能看到有变化和效果,感觉很有成就感。同时会觉得很开心!”贺静媛说,按照现有的发展思路,张槎街道将计划用三五年时间,将辖区内所有组织和群众代表纳入联合党委,使大片区形成“从生人社区走向熟人社区和家人社区”的和谐发展态势。
    调研组对此表示赞赏:“你们其实是在领导和构建一个公民社会!原来人们那种生活状态下是分裂的社会,而现在大家的感情越来越近,和谐相处,都觉得是一家人,而且每个人都要对这个社会负责。”

第四站:顺德社会创新中心

看点:这一在顺德区唯一由政府支持的社会创新中心,是国内最早一家以推动社会创新为使命的法定机构,是顺德区尝试将政府公共职能下放到社会、逐步去行政化的举措,扩大社会参与,提供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进而为顺德区形成“小政府、强政府;大社会、好社会”搭建平台,为政府改革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9月11日上午,调研组来到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公园的顺德社会创新中心,一下子就注意到入驻园区的单位有顺德妇儿社会组织枢纽、顺德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顺德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等。从所挂的牌子一眼看去,这些单位的政府味太浓了,分明就是工、青、妇的下属机构。于是调研组的问题接踵而来:“顺德创新中心是将工、青、妇组织纳入进来了吗?工、青、妇组织原来有自己的一套工作体系和组织关系,现在工作机构的关系问题怎么处理呢?”
     针对调研组的疑惑,顺德社会创新中心副总干事陈淑仪解释说:“入驻园区的单位不是工青妇的下属机构,而是由工、青、妇培育的一些枢纽型组织;它们不是群团组织登记注册的,而是以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属于民间组织。”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社会创新中心是顺德区政府成立的法定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以社会创新为工作职责的法定机构,是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公共机构。它和工、青、妇系统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我们园区有社会组织的孵化功能,所以工、青、妇培育的枢纽型组织就会进入我们的园区,形成资源和工作的互动,孵化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
    经过一番细问和解答,调研组顿时恍然大悟,对社会创新中心将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各项群众性组织的工作进行整合表示认同:“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本是群众性组织,但从这些组织目前的工作来看,他们围绕政府转得太多,应让他们向社会‘膨胀’才对。”
    同时,调研组也对这一有着“政府背景”的社会创新中心如何运作更有探究的兴趣了:社会组织本该实行社会化运作,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有着政府味道的社会组织能真正接地气吗?
    “社会创新工作始终离不开最基层的力量,我们中心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培育社会组织,未来的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将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可以更好地转移给社会组织。”谈及顺德社会创新中心的成立背景时,陈淑仪说,顺德区正在进行社会体制改革,构建大社会、好社会,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培育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这样需要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法定机构,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参与去履行培育社会组织、培育社会人才、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职能,去做目前政府不善于做、市场没有动力做、社会做不了的事情。
    在座谈会期间,匆匆赶到座谈会现场的佛山市顺德区委、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允冠介绍说:顺德在2011年下半年的九、十、十一三个月,分别推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实际上改革的逻辑很简单:政府过去不该做的、过度干预的应该逐步退出;政府该做的、但过去没做好的应该逐步去做好;政府该做的但过去一直没有做的应该补上。“现在的政府权力太大,有着无限责任,必须要把政府做小、做强,让社会做大、做好。一方面是扩大社会参与,另一方面是提升公共服务。目前,政府管制太多,要给市场更多的自由,给社会更多的自由,培育社会机构,提高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据了解,顺德社会创新中心从去年1月开始筹备,去年七八月份正式运营,到目前为止已经一年多了,中心是如何在运作呢?陈淑仪介绍了中心的4大职能,具体包括整合政、商、研、社、金、媒等各界资源,开展公益创新活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加快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培育,指导社会创新实践;培养社会建设从业人员,普及社会创新知识,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研究社会创新问题,探索社会创新路径等内容。
    截至目前,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作为母体,已培育出通过照片反映社会问题的阳光公益摄影中心,面向社区的大良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联系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组织促进会,传播本土人文价值的梅卡媒体创作单位等多家社会组织;以及为残障人士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永亮善品咖啡屋、掐丝珐琅工艺画等社会企业;在社会创新园引进整合工、青、妇等各类群众社团组织,充实服务内容,使服务效果最大化;通过顺德企业和公益项目的对接,实现顺德企业对社群的关爱帮扶。陈淑仪说:“近期我们主推的顺商关爱计划主要是联动企业资源发展公益事业,希望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实践方面,公益创新大赛是将政府关于公益创投的资金通过大赛的竞争性分配,让社会组织更好为市民服务。”
    谈及未来的工作,陈淑仪说,顺德区有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各120万人左右。明年,中心主要将围绕两个主题去开展工作,一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融合问题,另一个主题是基层的治理与管理。据她透露,中心将选择比较典型的区域进行试点,比如,在华口的本地户籍人口只有5000人,但是外地人口是本地人口的五倍,有25000人,涉及到他们融合的话一个是文化的认识,就是让本地人和外来人相互认识各自的文化,提高人们的归属感;通过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方式让外来人更好去融入到社区的生活。“当然还涉及到政府对外来务人口的服务,过去政府更多的是单向管理,我们试点做一个政府的窗口,开展更多的服务性工作,比如外来务工的社工服务。”
    顺德创新中心对外来人员的关注,调研组予以了肯定,同时提出社会治理是全体社会群众的积极治理。关于社会组织的培育,调研组还建议,中心要针对社会总体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当前突出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些机构来为我们社会建设服务;或者政府要转移某些职能,有重点地培养一些机构来承接政府的职能,和社会建设的需要合拍。

第五站:中山健康花城

看点:宇宏集团在中山市开发健康花城小区伊始,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部分承担起了小区社会服务的职能,成为中山市唯一的文化小区先行点、文化小区示范点、诗意社区。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小区人们的生活,让陌生人小区变成熟人社区。同时,于2010年成立了由业主担任书记的党支部,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居住区党支部。

    9月11日下午,调研组一行走进中山市的健康花城小区,这里环境舒适、地面洁净,不时能看到保安和保洁的身影。见面的人们时不时打着招呼,邻里关系和谐,呈现出一种亲善、和美、安定的生活氛围。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社区,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息,这里不仅有供人们活动的场所,而且文化生活丰富。调研组一行考察了健康花城的书画室、诗堤和图书馆等。在由业主自己作词、作曲、演唱的《社区之歌》背景音乐声中,调研组、开发企业代表以及小区业主进行了交流座谈。
    据深圳市宇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莫凡介绍,在健康小区花城这样一个能容纳8000户30000多人的大型小区时,目前已经入住4000户、近15000人,在此买房居住的人以30岁-45岁年龄段的群体居多,而且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生活需求。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父母过来帮着子女照看小孩的现象十分常见。健康花城小区的开发企业和下属物业公司一起,对硬件管理和软件服务上进行开拓创新,主动在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部分承担起了小区社会服务的职能。
    莫凡在介绍时说,自2008年5月开始,中山健康花城开始着手建设文化社区,图书馆、书画室、室内泳池、讲座厅、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硬件陆续改造完成;舞蹈队、诗歌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小交警、各种球队等社区文体组织相继成立;社区文化节、家庭才艺表演、社区运动会等文化活动在小区内开展得有声有色,跆拳道培训、瑜珈培训、英语培训、乐器培训、棋牌室等各类文化机构也相继引入社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花城社区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由业主自发组织或联合社区主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多达几十项,业主参与率高达85%,成为健康花城的一大特色。健康花城也由此成为中山市唯一的文化小区先行点、文化小区示范点、诗意社区。
这里诞生了广东省第一个居住区党支部。莫凡谈及健康花城小区成立居住区党支部的初衷时说:“如果将党支部设在居住区,就能方便在健康花城小区生活的党员参与党支部生活。”他分析说,一些党员因为找不到组织,就“潜伏”下来了。“主要包括四类人:第一类人是退休后跟随自己的孩子从老家来住区生活的老人,党组织关系不能转,但没办法回去参加组织活动,就隐形了;第二类人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一些从国家单位下海后自己经商的人,基本没有机会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也就没人理会了;第三类人是没有党支部的民企、私企员工,还有一类人是经常换工作的人。”
    健康花城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晓光说,目前,健康花城小区党支部有40多个党员,“我们党支部刚开始成立时,不知道谁是党员,我们贴通知寻找党员,筹备组建住区党支部。”他说,健康花城于2010年成立由业主担任书记的党支部,并随后成立健康花城团支部,完善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同时还成立各类文化团体和体育团体,搭建社区居民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与政府、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共建文化基地,以优惠措施引进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为社区文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和文化氛围;举办社区文化节、业主大联欢和各类传统节日活动,创造居民文化互动的平台,展示提升居民才艺。
    调研组听完介绍后指出,健康花城的开发商、物业公司、社区党组织、协会组织互相协调合作的“联建模式”和“党建+文化”模式值得肯定,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这一大背景下,健康花城依托社区党组织推动社会建设的做法具有创新性。
在参观考察时,调研组注意到一个细节,业主们照百家全家福的小区前广场是宏宇开发企业牺牲开发收益为业主预留的空间。莫凡说:    “如果我们在这一广场盖2栋高层住宅,能卖出2-3亿元。但是,我们在前期规划时,考虑这是一个大的社区,将有两三万人居住,必须要给业主的活动预留空间,除了按照房地产开发的规定预留公共空间外,我们在开发小区时将前广场的空间预留出来供业主活动。”调研组认为,这种将追求企业经济价值与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结合起来的做法,必将形成良性互动,路也会越走越宽。
    “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转型,而社会转型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将每一块生活设计好了,人们从和谐的家庭走出来,关注社会、关注邻里,进而尽社会责任,做一个合格公民,这样我们的社会就由一个传统宗族社会,以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转向城市社会、公民社会。”调研组在总结中山健康花城小区做出的贡献时说,小区8000多户来自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人,文化程度有高有低,生活习惯千差万别,这里是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建设文化活动沟通南北东西,联系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更和谐,让小区安定,也就是在为社会建设做贡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