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延伸工程开通试运营,从江苏省昆山市搭乘地铁直达上海市区成为现实。据悉,这是我国首条跨省市地铁线路。
昆山直达上海市中心地铁的开通,不仅方便两地居民流动,更使得人们对融入大上海经济区的认同感得到最大释放。多年以来,昆山作为江苏省内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曾经极大地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许多优秀人才因此集中在昆山以及上海。但交通的不便影响了他们在两个城市间的流动。据了解,目前住在昆山,工作在上海的各类人才达数十万之众。如何解决他们早出晚归的需求,一度成为两地政府反复斟酌的大事。
这条投资近20亿元的地铁惠及沿线近百万家庭和企业,对于带动周边的房产、物流、教育、医疗和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将有深远影响。笔者清楚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江苏出发前往上海,越是临近上海,越感到道路的区别:省级公路十分通顺,可是接近上海地界后却发现路窄,路况也较差。许多人对此很不理解,总以为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后来有人说,是上海担心发展的红利被过快地释放到周边,进而影响或威胁上海的经济发展。尽管这是坊间传闻,但是上海和周边的交通状况长期不佳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中国第一条跨省市地铁线路,昆沪地铁彻底打破了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清除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残墙断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更有着辐射效应和仿效作用。对于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城镇化而言,这条地铁能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把农村人口全盘搬到城市中来,而且还意味着增加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诸方面的压力。在各省会城市周边建立大小不同、功能不一的卫星城市,可以更有效地吸纳大量农村人口,对解决就业、教育、保障可以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和统筹。在欧洲,这个发展模式的成功使得农村人口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把农村人口“轰赶”进大城市,除了增加城市贫民阶层之外,也严重拖累城市原有发展的动力。德国的例子证明,大小城市同步发展是明智的,更具可操作性。而南美的国家则相反,大城市人口臃肿不堪,“减肥”无望,穷人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差,已成为该地区国家的难治之症。
第二,心理效应。一条短短的地铁拉近了小城市民众和大城市之间的距离,甚至产生“同城”感觉。不能小看这种感觉产生的社会和经济产能。笔者的一些朋友说,从此以后,他们会心安理得的住在昆山,而不会再挤破脑袋拥往上海。人们向往到大城市的欲望因为地铁而得到有效转移和解脱,这对于地方政府和许多企业而言,都是极大的利好。
一条昆沪地铁,既标志中国城市管理者的成熟和大度,也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还有深入挖掘的大空间。我们期待这样的跨省市地铁能更快更完善的发展,助中国早日进入互联网、公路网、铁路网“三网”并行发展的时代。这样我们离真正的复兴就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