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地名还是少玩“国际范儿”
时间:2013-10-09 20:14:33  来源:齐鲁网  作者:邓海建 

  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第156号政府令,宣布《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自2013年10月15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现象被叫停。《办法》还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10月8日大河报)

  很多城市在奔向“国际化”的大路上都有一颗焦躁的心,洋地名、洋楼名、洋小区泛滥的背后,不过是生怕别人觉得自己土气,仿佛名字“高大威猛”了,身体骨骼也就跟着强劲起来。当然,洋地名也并非都要动辄得咎,譬如上海曾经是“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因为当年殖民者设立租界的缘故,历史沉淀下一些洋路名也不算奇怪。但近些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虽然没有了屈辱色彩,却也虚浮得令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洛阳的“加州1885”等。

  这是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是不少地方往故纸堆里攀亲,譬如徐州丰县政府网站发布公告,打算给当地赵庄镇换一个“更响亮”的新名字——“金刘寨”镇;另一方面却在路名或楼名上贪大求洋,譬如浙江台州今年新命名的市区32处住宅区中,有21处称“花园”或“苑”,至于“豪庭”、“华府”、“米兰”、“芭提”等名字,也不鲜见。

  照得见历史,观得到世界,唯独迷失了自己。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地名所承载的,不单单是基本的指路功能、符号定位的角色,更延展着历史文化,蕴蓄着时代风情,是城市文化的只光片羽。正因如此,早在1960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就成立了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专门负责地名标准化问题。

  这些年,中国城市的地名耍起了“国际范儿”,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消费主义对城市文化的侵袭,使得公共部门对地名的社会价值忽略不计,草草起名、草草改名,没有研讨,没有听证,令地名完全沦为工具意义;二是城市的现当代文化被钢筋水泥所遮蔽,走失了自己的独立品格与性情,千城一面、千城一景,既不敬畏历史,也没有远景规划,命名起来自然也无处下手;三是形式主义思维作祟,以为名字洋气了,就真正“高端大气上档次”,依照“缺啥补啥”的逻辑,过过嘴瘾而已。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地名规范相对滞后。譬如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中,也仅仅是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并未对用外国地名命名作出明确规定。

  地如其名,还得名副其实。城市地名还是少玩点儿“国际范儿”,多接点儿地气与土气。好在不少地方已经意识到洋地名泛滥的后果,譬如不久前,温州市政府发布第140号令,新修订的《温州市地名管理办法》自11月1日起施行,该管理办法对温州市住宅小区(楼)、建筑物的命名作出明确规定。规范地名命名的游戏规则,不仅需要地方立法积极跟进,亟需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廓清乱象,令地名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地方文化之注脚。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