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假期,夫妻二人先回了妻子在城市的老家过节,在返回途中,妻子不愿回丈夫的农村老家,丈夫生气觉得妻子嫌贫爱富,并把妻子赶下车,将其丢在高速路上,自己驾车离去。(9月23日中新网)
中秋是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日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唠家常,共同珍惜一年中难得的美好时光。可对于那些双方老家相隔较远的夫妻来说,先到哪边去过中秋是一个令很多人头疼的难题,无论到哪边总有一方的父母会受到冷落。好在现在实行的是调休制,每个假日最短的也有三天,长的达到了7天,夫妻双方有充分的时间回去看望父母。其实对父母而言,只要子女能回来看看就已经很高兴了。
中秋节发生的那一场夫妻闹剧,起因是城市出身的妻子怕辛苦不想回农村老家,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丈夫觉得妻子嫌贫爱富,争吵一番后将妻子丢在高速公路上,独自驾车离去。笔者初看这条新闻,一开始是在看热闹,看任性的夫妻上演的闹剧。丈夫先陪妻子回了老家,接下来妻子陪丈夫回农村的老家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女方有些自私的以有些累了为由拒绝回去,乍看是很任性。丈夫觉得妻子不回去的原因是嫌贫爱富,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狠心在高速路上丢下妻子独自离去,更加任性。可一深入思考,觉得并不只“任性”么简单。
妻子不愿回去的原因其实是不想到农村去,有点累了只是不愿伤害丈夫的借口,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丈夫的老家也在城市,那么妻子拒绝的可能性应该就很低。丈夫生气后将妻子丢在危险的高速路上一走了之,是觉得妻子嫌贫爱富,可这位丈夫想过没有,如果妻子真的是这样,当初又怎么会出身农村的你走在一起组成家庭呢,而把妻子丢在危险之地,才是更加愚蠢的举动,如果妻子出了意外,丈夫将难逃良心和法律的责罚。
之所以会出现这幕闹剧,其实是城乡差异的原因,准确的说是观念上的城乡差异在作怪。妻子自小在城市长大,成长条件自然比出身农村的丈夫要好很多,虽然两人都在大城市工作,但这种城乡差异在两人看来却是有很大的区别,妻子没有过惯农村生活,对农村的印象自然停留在生活困苦、交通不发达等种种不便上,对城乡生活的反差自然比习惯农村生活的丈夫要大很多。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理解那位妻子了,“不愿回老家”的她并不是嫌弃丈夫家贫,而是对农村不好的印象根深蒂固,畏惧、不愿去尝试哪怕一天的农村生活,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观念上的城乡差异导致的。
这种观念上的城乡差异的根源其实是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决定的,以前农村的确是经济萧条、负担沉重、交通闭塞,与城市的繁华根本不能比,处于不平衡对等的地位,很多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城市子女找对象父母根本不会考虑农村孩子。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民的腰包鼓了,通往城市的道路宽了、顺畅了,一座座小洋房拔地而起,农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可在很多城市人眼里,农村还是以前那个样子,观念上的城乡差异并没有随着经济上逐渐缩小的城乡差距而减少太多。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越来越注重农村的发展,并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三农”投入越来越大,拥有环境和资源优势的农村发展潜力巨大。
我们相信,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在各地纷纷落地生根、不断引向深入,城乡发展差距将会越来越小,而深深印在人们脑中的观念上的城乡差异也会慢慢消失,过节难题将不再是困扰,“不想回农村老家”的家庭闹剧或许将变成“一定要回农村老家度假”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