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文。《意见》要求,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如何,能不能给人们提供安全又便利的基础服务,对群众幸福感的影响最直接。国务院发文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体现了对民生与安全的高度关注。事实上,建设好城市基础服务的“里子”,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才是最有“面子”的事。
城市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哪些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最紧密,哪些就最应该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对普通市民来说,影响最直接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细节性的建设:打开水龙头,有没有洁净的饮用水;遭遇极端天气,电力、供热系统是不是管用……如果走在马路上,时刻要担心掉进没盖的窨井里;雨稍微下得大点儿,就面临四面是“海”的困境,住在这样的城市里,面对宽广的广场、高耸的商业中心也难言心情舒畅。要是连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的话,生活的幸福感就更无从谈起了。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城市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面子”上,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不少城市,中心广场一个比一个有气势,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座比一座豪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城市的外表越华丽,基础服务设施的缺口就越大,老百姓就越难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面子”与“里子”的明显差距,不但会让普通市民的幸福感降低,也会让规划者、管理者的形象大打折扣。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对扭转过分注重“面子”的发展观大有裨益。
要想让中央的整体规划落到实处,细致严格的奖惩制度必不可少。基础服务体系关系到方方面面,哪一项要达到什么标准,需要有规定;出了问题该谁负责、怎么负责,也得有明确的说法。比方说,这次国务院对一些事项提出了具体时间表: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等。有了严格的规定,城市管理者才能静下心来为老百姓做实事。
当然,要想让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对城市发展的评价标准也要有所转变。像城市的下水管道是否畅通、公共交通是不是完善,可不是一两次检查就能弄明白的。“知屋漏者在宇下”,评价一座城市基础设施,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不妨多听听民众的意见,也让老百姓给城市的管理者打打分,发挥社会监督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这次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只是一个开始,各个城市今后的实际行动才是最关键的。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尤其值得警惕的就是运动式建设,三五个月的大干快上之后,面子工程又占了上风。要知道,群众的幸福感是慢慢积累的,城市基础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